分节阅读 120(1/2)
【读解】
咱们传统的圣人孔老夫子是个多愁善感的理想主义者,总能触景生情,发思古之幽情,长叹生不逢时,公开申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并竭力用实际行动去身体力行。可惜的是,我们的历史,从来没有向我们描绘孔老夫子非常富有人情味、非常钟情浪漫的理想的形象,而我们所关注的,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和激情的,恰恰是这个方面,而不是他老人家板着冷峻的面孔向我们说着之乎也者。
生在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当中,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感悟神经特别敏感的人,不可能不从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的体悟中生发出旷古的动人感叹。我们完全不必十分认真地以为孔老夫子心向往之的“大同”世界是历史的真实,勿宁把它看作是一种类似于陶渊明的“桃花源”的理想境界。我们也不必信以为真地以为孔子描述的夏商周小康社会真的就是那种模样,似可把它看作是一种主观的体悟。
但是,这当中展现了一种理想境界同现实存在的鲜明对比,一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核心是为公和为私,天真淳朴和阴险奸诈的强烈反差。在这种对比和反差当中,孔老夫子还没有浪漫到完全不顾现实的地步:尽管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大同”社会,但“小康”也有可以值得赞美之处;现实虽然札崩乐坏,却也有值得效法的楷模;社会虽然黑暗.毕竟也还有让人欣慰的闪亮之处。
实际上,社会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则。生不逢时固然可叹,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真实处境,人们只能在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环境中进行选择。再大而言之,从氏族部落的公有制向集权世袭的私有制的转变,既是一种必然,也是难以用好与坏的简单标准来评价的。
人作为群居的社会动物,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恐怕最要紧的还是要有一种公平合理的规则来制约人们的言行。这是从整个社会群体的运行机制来说的。而从个人的角度说,风习则是重要的。人心是淳朴还是险恶,人伦关手是和睦还是疏远,人们为公还是为私,对个人的生存状态影响重大,不可不加关注.理想固然不可没有,但在现实面前,是不可奉行“驼鸟政策”的。
------------------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①
——圣人的能耐有多大
【原文】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尽营窟(2),夏则居橧巢(3)。未有火化(4),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5)。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6),合土(7),以为台榭、宫室、牗户(8);以炮(9),以燔(10),以亨(11),以炙(12),以为鳢酪(13)。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塑(14)。
【注释】
①不节选自《礼运》。②营窟:用土垒成的居穴。(3)橧(zeng)巢:用木头在树上筑成的巢室。④火化:用火加工食物。茹:吃(6)范:铸造器物的模型。金:金属。(7)合:和合。(8)牗(you):窗户。(9)炮(pao):用泥土包裹食物烧烤熟。(10)燔(fan):把食物烧熟(11)亨同“烹”,煮熟食物。(12)炙(zhi):烤。(13)鳢(li):甜酒。酪:果实煮成的浆(14)塑:开始。
【译文】
从前,先王没有宫殿房屋,冬天住在用上垒成的窟中,夏天住在树上木筑的巢室里。那时不会用火加工食物,吃的是草木的果实,鸟兽的肉,喝鸟兽的血,吃它们的皮毛。也没有麻和丝,用鸟的羽毛和兽的皮革做衣穿。
后来出现了圣人,人们学会了用人,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人们学会了用模型铸造金属器物,和合泥土烧制器物,用来建造台榭、宫室、窗子和门户;学会了用火烧熟食物,煮和烤熟食物,酿制甜酒,煮果实装液。人们制麻和丝、用来做成布帛。用这些来养育活着的人并料理丧事,用它们祭祀鬼神上帝。后世的一切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读解】
社会生活从原始到文明,从简单到复杂,现在对我们来说,已是普通的常识,但对古代的人来说,未必如此清楚明白。大道理往往是极其清楚明白和简单的,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比如“人们首先要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活动”。道理虽然简单,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意义也很重大.
古代典籍所讲的道理,往往也是这样。比如这一节讲“礼”的产生,说明它是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而出现的是人们对“秩序”和“规则”的需求之上产生的。
然而,把物质文明的进步归功于“圣人”,这一观点大可怀疑。圣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自然不可否认,但圣人并非三头六臂的神人,要食人间烟火,要犯错误,并不具有法力无边的创造力,甚至还可能扼杀创造发明。再说。圣人们往往是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并不一定知道铁锅是怎么铸成的。庄稼是怎么种出来的。对他们可以敬重却大可不必顶礼膜拜,奉为神明。如果把圣人还原到普通人的位置上,
那么对大道理的说明,便会更有说服力。
------------------
发虑宪①
——使人们变聪明的利弊
【原文】
发虑宪(2),求善良,足以謏闻(3),不足以动众(4)。就贤体远(5),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6),其必由学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礼》。《学礼》是一篇完整的阐述教学原理的文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教育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反映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施教方针,对后世有很大影响。②虑:思虑。宪:法则。(3)謏(xiao)闻:小有声明。④动众:感动听众。(5)就:接近。体:亲近。(6)化:教化,教育。成:形成。
【译文】
启发合乎法则的思考,征求德行善良的人,只能做到小有声明,却不足以感动大众。如果接近贤者。亲近疏远者,就能够感动大众,却不足以教化大众。君子大人如果要教化大众,形成良好的风俗,就必须从教育着手。
【读解】
在儒家看来,教育同维护国家政治有密切关系,目的在于使人民顺从,风俗淳朴。这一观点把教育提到了治国安邦的高度之上,体现了先贤们的远见卓识。
但是在强调这一观点的同时,不知道先贤们是否想到过:如果人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那么还能为所欲为地施行“愚民”政策吗?还能像噶羊群一样凭几声吆喝和几记鞭笞而使之归顺吗?
人民都变的聪明起来,的确对国家有好处,可以使国家繁荣富强。但对实行专制的统治者来说,人民变的聪明起来则未必是好事。因此,说这一观点是“远见卓识”,是说它超越了专制统治者的立场,具有开明的色彩。
------------------
玉不琢不成器①
——学习是为了开发潜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