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 分节阅读 83

分节阅读 83(2/2)

目录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周游,有一天掉在了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便把拐杖插在。地上锄起草来。子路恭敬地拱手站在一边。于是老人便留下子路住宿,杀鸡做饭款待他食用,还介绍自己的两个儿子见了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一行,并把自己昨天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让子路返回去再拜见他。子路返回去时,老人却己离家出走。子路只好对他的两个儿子说:“不做官是不合乎道义的。长幼之间的关系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一个人想洁身自好却搞乱了最重要的伦常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推行道义。至于理想的主张难以实孔那是我们早已知道的了。”

【读解】

子路去向老人打听自己老师的行踪,老人的回答竟像是打隐语,既不说看见了,也不说没有看见,而是反问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

那么,老人到底看见了孔子没有呢?不仅看见了,而且还很了解,不然怎么会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加以概括呢?何况,子路并没有说出自己老师的名字,他也连问都没问一下怎么就知道子路要找的是谁呢?

因为樊迟请求学种庄稼,遭到过孔子的严厉批评(《子路》),又因为孔子还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之类的话,所以老人谴责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算是为“小人哉,樊须也!”出了一口气。这是题外的话,题内的话则是那老人的确很了解孔子,所以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夫而是一个不寻常的隐士,也正因为他是一个不寻常的隐士,知道孔子还会让子路再返回来和自己谈话,所以才提前离家出走,让子路扑了一个空,就像那接舆不愿意孔子和他谈论一样。

但子路毕竟是子路,就算是你走了,该说的话他还是要说,不是时你的儿子说也罢,还是对躲在屋后偷听的你说也罢。子路所说的话当然是孔子的思想。归结起来有如下凡个要点:一、官还是应该做的。二、不能因为自己要洁身自好便破坏君臣之间的伦常关系。三、君子做官不外乎是“行义以达其道”,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罢了。四。至于政治理想很难实现,这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了,也算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吧。

这些思想都是孔子在其它地方反复多次表达过的,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子路在这里转述,是针对那隐居老人的思想而言,劝他不要隐居,而应该出来为社会,为国家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为拯救这个变乱的世道而作一份贡献。当然,有一点是必须要特别搞清楚的。子路劝人做官,绝不是劝人去出风头,争权夺利,捞个人的好处,而是“行其义也”。为社会大众谋利益作出自我牺牲。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官也就是以民的公务员。

这种官,子路认为应该做,孔子也认为应该做,我们又何尝不认为应该做呢?不仅现在没有做官的人应该做,现在已经做官的人,不是更应该朝这方面做吗?

------------------

穷达行藏各有志

【原文】

逸民①: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②。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③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注释】

①逸民:遗落于世而无官位的贤人。②虞仲、夷逸、朱张、少连这四个人的身世言行已不可确考。③中:合乎。

【译文】

古今被遗落的贤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个分,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分;但他们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思虑。他们不过如此罢了。”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肆直言,修身合乎清高,弃官合乎权变。我则跟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不这样不可的。”

【读解】

一般说来,逸民隐士是指那些志向高洁,确立了一个信念就抱定不放,不肯和现实妥协的人。

比如说伯夷、叔齐,由于不满于周武王用武力推翻殷朝的做法,“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而不肯苟且偷生。所以,孔子说他们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典型的逸民风范。

但也有次一等的情况,比如说柳下惠和少连。少连的情况今天已不可考证,但柳下惠的情况却是清楚的。他三次做法官,又三次被罢兔。当有人劝他离开鲁国时,他却不以为然,还是要坚持下去。在孔子看来,他和少连已不像伯夷、叔齐那样“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而是“降志辱身”了,不过,他们的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思虑,具有中正的精神。虽然忍辱负重,但其内心志节还是没有改变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像虞仲、夷逸那样,完全避世隐居,放言高论孔子认为他们的特点是做到了清高,舍弃做官也符合通权达变的思想。

至于孔子自己,则是与上面这些逸民都有所不同,主张以积极用世为前提的灵活态度,“无可无不可”,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不这样不可的,当然并不是不讲原则,在《里仁》篇里他已说过一次:“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无适也,无莫也”就是“无可无不可”,衡量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义之与比”,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就行。说得具体一点,也就是“用之则行,含之则藏”。或者用孟子的话来说,“应该做官就做官,应该罢官就罢官,应该做得久就久做,应该马上走就马上走。”(《孟子·公孙丑上》所以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圣人中的识时务者。

总起来说,逸民隐士也罢,圣人也罢,虽然他们穷达行藏各有不同,但都有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和志向,这一点却是相同的。他们的原则和志向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这是在上面已看得很清楚,因而不言而喻的了。

------------------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