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 分节阅读 77

分节阅读 77(2/4)

目录

(1)礼乐征伐:指制作礼乐及发令征伐的权力。②希:同,‘稀,很少。③陪臣:大夫的家臣。④庶人:老百姓。

【译文】

孔子说:“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出自诸侯,大约传至十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出自大夫,传至五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大夫的家臣操纵了国家的政令,传至三代很少有’不失去的。世道清明,那么政令就不会出自大夫。世道清明,那么老百姓就不会议论政治。”

【读解】

这一段既可当历史读,又可当历史哲学读,反映了孔子对于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代的总结和看法。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中央发号施令,各地执行,是一种正常的中央集权制统治,也是社会稳定的象征之一。所以孔子把它,作为世道清明的体现。在孔子的眼中,西周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中央失去了集权,已不能够发号施令,或者说发号施令已不起作用。倒是各诸候国,也就是各地方势丸占了上风,自行其是,既制作礼乐又发令征伐,把中央甩在一边形同虚设。东周时代大致就是这个样子。

至于说自大夫出,甚至自大夫的家臣出,那更是变乱的时代、变乱的国家了。孔子自己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春秋末期)、这样一个国家(鲁国仲孙、叔孙、季孙三大夫操纵国政,甚至连季氏的家臣阳虎都操纵了鲁国的国政)。一方面,政权从天子下移到诸侯,乃至于大夫、大夫的家臣,这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另一方面,越演变节奏越快,斗争越尖锐激烈,所以,诸侯还可以传十代,大夫就只能传五代,到大夫的家臣,就更是只能传三代甚至更短了。这也是一个规律。

孔子既看到了这种变化,也承认这种变化的客观性,但就主观思想和主张来说,他当然是反对这种变化的,所以他又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大夫当政,这岂不是名不正言不顺吗?更进一步,“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老百姓谈论国政不是好事情,也不是个好兆头。因为,大家如果生活得很自在,是绝不会去议论朝纲,指点江山的。而一旦到了大家议论纷纷时,即便你到处都贴了“莫谈国事”的通告,也同样是止不住的。止不住就会出问题,民怨鼎沸,政权易位,天下大乱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

朋友有益还是有害?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3),友便佞(4),损矣。”

【注释】

(1)谅:信。“谅”有时特指小信,如《卫灵公)篇说:"君子贞而不谅。"“谅”与“贞”相对,指小信。但这里却泛指守信,无大信、小信的区别。②便(pian)辟:诌媚逢迎,主要指举止行为方面。③善柔:假装和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4)便佞:花言巧语,主要指言谈方面。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读解】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世界上恐怕找不出一个完全没有朋友的人吧?就连那飘流在孤岛上的鲁滨逊,不也有一个土人“星期五”作朋友吗?但是,朋友有好有坏,有真正知心,遇事愿为你两肋插刀的朋友;也有虚情假意,遇事在你背后插刀子的朋友。

那么,到底哪些朋友好,哪些朋友坏呢?这是我们大家都时常感到困惑,时常感到苦恼的一个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