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 分节阅读 65

分节阅读 65(2/2)

目录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①。”子夏回:“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②,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注释】

①亡:无②敬而无失:在《公冶长》一篇里,孔子曾经赞扬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里的敬而无失就是久而敬之的意思。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生死有命运主宰,富贵全在于天意。君子敬慎而没有过失,待人谦恭有礼,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读解】

现在的独生子女们倒是都可以听听子夏的这一番话了。因为很可能他们当中有人会产生这种“司马牛之忧”。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这句话一下子就使人想到水浒梁山泊,想到三桃园,令人顿生家侠之气

这种兄弟不是血缘纽带,而是义结关系。不是“相煎何太急的曹丕曹植,而是“不能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的刘关张。

据《说苑一杂言》记载,孔子也曾说过,行为合于仁义礼节,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否则,就是两对门坐也不相往来。

曾子说,君子立志行仁,先做后说,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否则,此是你的亲兄弟也不亲啊!(《大戴札记·曾子制言》)

列宁说,无论你是什么肤色,无论你远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语言不通,但只要凭着《国际歌》--全世界无产者的歌,你就能找到自己的同志和兄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你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

什么叫“明”

【原文】

子张问明①。子曰:“浸润之谮②,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无已矣。”

【注释】

①明:指明察,看得明白,下文的“远”指看得远,亦即远见卓识。②谮(zen):诬陷,谗言。

【译文】

子张问什么叫看得明白。孔子说:“像水那样慢慢浸润的谗言,使你有切身感受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可以称得上是看得明白了。像水那样慢慢浸润的谗言,使你有切身感受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可以称得上是看得很远了。”

【读解】

“明”在汉语里是应用非常广泛而频繁的一个词,有聪明、明智、明白、明察、洞明等多重近义的意思。概括起来,实际上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两句话所包含的内容。

孔子回答子张关于“明”的问题,是从怎样识别对待谗言和诬告这一角度来说的。

古往今来,谗言和诬告就像毒蛇一样缠绕着人们的灵魂,它既是人人厌恶的最丑恶卑鄙的行为,却又是人人都摆脱不了,甚至是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之所以有如此绵延的生命力,只因为它有独特非凡的害人功效,不仅远远胜过世界上最为厉害的杀手,而且可以胜过全副武装的百万大军。这方面的例证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前者如莎士比亚笔下战无不胜的奥赛罗团听信依阿古的谗言而杀死自己心爱的妻子苦丝狄娜,结果又因痛心悔恨而自杀。后者如燕惠王因听信谗言而罢了率领大军连夺齐国七十余城的乐毅的官,结果被齐国的田单大败,七十余城全部被收复。

正因为谗言和诬告有如此厉害的杀伤力,所以人们一方谴责它是罪恶之中最可恨者,另一方面却又不断有人在不同的程度上运用着它。正如俗谚所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有的人运用它还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程度。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浸润之谮,肤受之经”就是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程度的谗言和诬告。“浸润之谮”不是一时一地对你所说的谗言,而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像雨水浸润万物那样,一点一滴,不动声色,不露痕迹。这次给你说某人的一句话,下次给你再说一句,有时甚至是说一甸听来毫不相干的话,这样逐渐浸润,潜移默化地使你对某人产生某种印象.那被攻击中伤的人,可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如果说“浸润之谮”是“慢工出细活”,那么,“肤受之诉”则是“快刀斩乱麻”,一举奏效,使你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错误行动,结果铸成大错,悔之晚矣。为什么“肤受之诉”会有这么急切灵验的效果呢?因为它所诬告的内容,都是与你亲身相关,使你会有真切感受,甚至有切肤之病的事情,所以,往往会使你确信不疑,贴而起,作出了借误的决定还自以为是当机立断,很有魄力哩。

既然“浸润之谮”和“肤受之诉”有如此出神入化的迷惑性而在你这里都行不通,那你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明”人--看得明白看得远,具有明察秋毫、远见卓识本事的人了。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做不做“明”人问题还不很大,因为我们毕竟没有什么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对于一个领导人,尤其是高级领导人来说,做不做“明”人,那问题可就大得很了,因为生杀予夺权力在手,弄不好就会贻害无穷啊!

------------------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释】

①兵:在《论语》、《孟子》和“五经”中,“兵”多指兵器,只有极少数时候是“兵土”的意思。所以,这里的“兵”指军备。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老百姓对政府就信任了。”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之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之中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说:“去掉粮食。因为,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没有粮食不过是饿死罢了,但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读解】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就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

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逐步进入小康社会。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取信于民就可以唤起人民大干快上的精神,为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使社会进步而繁荣。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割裂的。一方面,如孔子所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但另一方面,也如孔子所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没有“足食.足兵”,也就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所以,一味高喊“穷棒子精神”,要求人民“勒紧肚子闹革命”,的确是不能取信于民的。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说到底,还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的问题。

儒学的观点是两个方面都不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文明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