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2(2/4)
连子贡都没能做到,又有谁做到了呢?恐怕就只有颜回了吧。可惜我个们在《论语》中还没有看到孔子对颜回这方面的评价。
倒是在《卫灵公》里,当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时,孔子回答道:“那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来,就是在孔子自己的心目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所以要作终身的努力。
既然如此,不仅子贡没能做到这一点不足为怪,就是我们大不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又有什么可怪的呢?
只能说,“恕”道(不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
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②敏:勤勉。③下问:向下请教。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
【读解】
古代君主、大臣、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这就叫“谥”,所给称号也就叫谥号。关于“文”的说号,《逸周书·谥法解》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等多种品德,也就是说,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文”。那么,孔文子到底是因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谥为“文”的呢?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孔子于是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其实也就是说法所说的“学勤好问”。
可见,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据的,不是想当然的发挥。
回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八个字上来看,对一般人来说,敏而好学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耻下问就非常之难了。因为,敏而好学不外乎是聪明而勤奋罢了,这方面的典型,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甚至“头悬梁,锥刺股”等等。而不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我们自己的人请教,这不仅仅是个好不好学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在内。
人们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力弱,自己孤陋寡闻,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强者、见多识广者,那似乎没有什么,不以为耻.一旦反过来,以位尊求教于位卑,以能力强求教于能力弱,以博求教于寡,便立即感到脸上不光彩,耻于开口了。如果你是教师,如果你是在上为官者,试试看:向你的学生讨教,向你的属下村教,不要碍口饰羞,不要哼哼哈哈——把请教的话题用查问的口气来说。
那才叫难。
所以,尽管“不耻下问”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但要真正实行起来,还真有一点考人呢。
------------------
政治家的君子之道
【原文】
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②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
①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宰相,著名政治家。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时执政22年,使郑国能够在晋国和楚国两大强国之间得到尊敬和安全。②行己:自我修养。
【译文】
孔子谈论子产说:“他具备君子之道的地方有四个方面:自我修养严肃认真;服事君王恭敬谨慎;教养人民多用恩惠;役使百姓合乎道义。”
【读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