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 分节阅读 40

分节阅读 40(1/2)

目录

(chuo):大吃猛喝。放饭,大吃大嚼的意思;放,副词;饭,动词。流歠,猛喝的意思;流,长,副词;歠,饮,动词。《礼记·曲礼》说:“毋放饭,毋流歠。”在尊长者面前大吃猛喝是非常失礼的大不敬行为。⑤问无齿决:问,讲求;齿决,用牙齿啃,这里指用牙齿啃于肉。《礼记·曲礼》说:“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在尊长者面前啃干肉也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只是小不敬。

【译文】

孟子说:“智者没有什么事物不该知道,但是急于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仁者没有什么人不该爱,但是急于爱德才兼备的贤“人。”以尧舜的智慧尚且不能够知道一切事物,因为他们急于知道对他们最重要的事情;以尧舜的仁德尚且不能够爱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急于爱德才兼备的贤人。如果不能够实行该行三年的丧办礼,却对三个月、五个月的丧礼仔细讲求;在尊长者面前大吃猛晚却讲求不要用牙齿啃于肉,这就叫做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物。”

【读解】

俗话说:“丢了西瓜拣芝麻。”抓住了小的却失去了的,抓住了次要的却失去了主要的,因小失大,舍本逐未,这就叫做“不知务”。

凡事总有轻重缓急,固此,要抓住当前急切应办的事先做。

郑玄《诗谱序)说得好:“举一纲而万目张。”善于化古人之意而用之的máo • zé • dōng于是说:“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其实这也正是他老人家“矛盾论”哲学的基本思想之一: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便可迎刃而解了,当然,如果忽视了矛盾发展的一面,在原本的主要矛盾已退居为次要矛盾,新的主要矛盾已经形成的时候,比如说阶级斗争已经退居为次要矛盾,经济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仍然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不放,那当然“万目”都不张了。相反,如果适时地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矛盾的发展转化而进行调整,在经济问题已上升为主要矛盾,成为了“当务之急”的时候,及时地抓住经济建设这个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万目”也都自然会张开了。

国家的情况是这样,个人的生活、工作也同样是这样。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要同时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全面开花是不可能的。所谓“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每一个时期有一件最主要的事情,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取得成效。

总而言之,“当务”的把握是最最重要的。还是用我们曾经提到过的话来说,当我们朋友、同事、同学问互相见面时总爱问:‘最近忙什么?”但愿你所忙的,正是“当务之急”,是“西瓜”而不是“芝麻”,当然,更不要是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莫名堂”的事情。

------------------

尽心下

本篇是《孟子》全书的最后一篇,内容仍然很丰富,其中有一些著名的章节和名言警句。全篇原文共38章,本书选15章。

春秋无义战

【原文】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①不相征也。”

【注释】

①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敌”在这里不是“敌对”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读解】

“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其买,孟子的思想依然是来自孔子。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已经说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春秋时代了。

战争的确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确有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之分。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发动战争的人目的是什么,而不是看什么人来发动战争。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观点与孟子这里所论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无义战”虽然已成为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但我们却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谓“无义”的内涵。弄清楚内涵以后,我们就会知道,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似乎还不能笼而统之地一概认为“春秋无义战”,而要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了。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②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③也?”

【注释】

①《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②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③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

【读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dú • lì思考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道理了。可是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谷足音吧。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子这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

终于有人说了:“不唯书,不唯上。”

于是我们也都可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dú • lì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更何况,我们今天出版业大大发展。日出一书的出版社已不在少数,书籍汗牛充栋,其负面效应是“无错不成书”,这已成为一个日益引起人们呼吁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精神就显得尤其必要。不然的话,可是要出大问题的了。

------------------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原文】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译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