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 分节阅读 38

分节阅读 38(2/2)

目录

何况,我们今天的人,有几个会为了父亲而“弃天下”呢?莫说“弃天下”,就是弃一局长处长的官位也会舍不得的啊,多半只有为了自己的前程而弃父亲的。更何况,即便不为前程,仅为父亲低微,父亲穷酸而弃之的,也有人在呢。在这种清况下,也就没有什么“两难”了罢。

回到孟子的原文,应该一提的是,所谓“瞽瞍shā • rén”云云,当然只是一种假设,就像我们今天的法律知识竟赛假设一些案例一样,并非在舜做天子的时候他父亲真的杀了人,他也并没有因此而偷偷背负父亲而逃,像一个被通缉的犯人一样隐居海滨。如果真有这样的事,那我们倒应该特别欣赏舜的气度了,什么气度?进为天子,退为逃犯,隐居海滨而“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这种能进能退,“视弃天下犹弃敝屣”的气度,尤其是,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的乐观通达,真是非等闲之辈所能的特殊禀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舜作为圣贤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当然,孟子“言必称尧舜”,而孟子所称的尧舜难免没有理想化的色彩,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

地位对人的重要影响

【原文】

孟子自范①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赔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②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3)。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注释】

①范:地名,故城在今山东范县东南二十里,是魏国与齐国之间的要道。②广居:孟子的“广居”指仁。如《滕文公下》所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③垤(die)泽之门:宋国城门。

【译文】

孟子从范邑到齐都,远远地望见了齐王的儿子,非常感叹地说:“地位改变气度,奉养改变体质,地位是多么重要啊!他不也是人的儿子吗?”

孟子说:“王子的住多、车马、衣服多半与他人相同,而王子像那个样子,是他的地位使他那样的。何况那处在天下最广大地位上的人呢?鲁国的国君到宋国去,在宋国的城门下呼喊。守门的人说:‘这人不是我们的国君,他的声音怎么这样像我们的国君呢?’这没有别的原因,他们的地位相似罢了。”

【读解】

存在决定意识,地位影响气度。

不仅气度,就是一般气质、思想观念等,也都深受地位的影响。

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莫说本来是王子的人气度与一般人不一样,就是原本为平民老百姓,甚至出身苦寒低贱如替人看牛放羊的朱元璋,一旦地位改变,做了天子,那气度与精神风貌也会变若天上地下,这就叫做“居移气”。

当然,有所影响,有所改变并不意味着主体自身完全不起作用,像“环境决定论”者所认为的那样,人完全是周围环境的奴隶。事实上,我们也看到,有不少后来做了皇帝,贵为天子的人,怎么也改不了早年做平民,做农民时的习性和脾气,甚至一些特殊的喜好,这就是主体自身的能动性在起作用。用一句通行的话来说,也可以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所以,一方面,环境地位对人的气质、气度的确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主体自身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就以孟子在这里的意图来说,他之所以喟然而叹“大哉居乎!”强调“其居使之然也’,其实是为了推出“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一句话来,要求大家“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滕文公下》)处在“仁”的地位上。而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选择“仁’的地位,离开主体自身的作用能行吗?这正如孔子所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一方面,要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但另一方面,“择不处仁,焉得知?”还是离不开主体的选择作用。

我们在这里再一次看到孟子的确是“祖述仲尼之意”,本意与孔子“里仁为美”一章的表达方式虽然完全不同,但其思想却是一脉相承而贯通的。“孔家店”的大小老板前后相隔百年,其配合却是非常默契,后世之所以用“孔孟之道”合称二人学说,正是体现了这种相互合拍。当然,所谓配合默契,所谓相互合拍,其主动的方面都只可能是生于其后的孟子了。在孔子自己,可不知道在他的身后还会有这样一个深得他的意旨甚至超过颜回的“私淑弟子”,而如果他真的有什么“圣灵”可知,那还不知道有多么欣慰哩,起码是可以抵消他奔走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的劳顿和遗憾了吧。

回到正题上来,无论是孟子本章,还是孔子“里仁为美”的一章,都既可以作为我们进行社会学研究、历史人物研究的参考,又可以作为教育学研究的资料,对于学校教育,尤其是家长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

养而不爱如养猪

【原文】

孟子曰:“食①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②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注释】

①食:动词,使之食,引申为奉养。②币:指礼物。将;送。

【译文】

孟子说:“只是养活而不爱,那就如养猪一样;只是爱而不恭敬,那就如养鸟儿养爱犬等畜生一样。恭敬之心是在送出礼物之前有了的。徒具形式的恭敬,君子不可虚留。”

【读解】

“养而不爱如养猪,爱而不敬如养狗。”

这两句话对于我们在奉养老人时具有特别的警醒作用。

一方面,我们常常看到新闻媒介报道各种各样的对老人大不敬行为,不仅是不敬,甚至连赡养的应尽职责都不愿意尽到。而在孟子看来,不仅应该赡养,而且应该满怀爱心,恭敬有礼地赡养。如果不是这样,那你赡养老父老母也就和养猪养狗差不多了。你的老父老母如猪狗,你自己不也是猪狗一样没有人性的了吗?何况,如此下去,你自己也恐怕有被下一代当猪狗养的一天哩。

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现在饲养宠物成风,一条爱犬动辄上万元人民币,甚至有再翻上十倍、几十倍的,所以,养狗成风,“炒狗”成“疯”。个别人,把狗当作心肝宝贝一般,不仅“养而有爱”,而且还恭敬有加,同桌吃“饭”,同床睡觉;甚至,吃得比狗主人自己好,睡的地方也比构主人自己睡的地方还要舒服。可见,这已超出了孟子的想象范围,不是“爱而不敬,兽畜之也”,而是“兽畜之也,爱而有敬”了。养狗尚且“爱而有敬”,何况奉养自己的父母呢?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了罢。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报道,奉养父母“爱而不敬”的人还的确不少,对这些人来说,已不是“爱而不敬,兽畜之也”,而是“爱而不敬,不如兽畜”了。也就是说,他们待自己的父母连狗都不如。还是用我们前面的推论来说,那他们实际上是把自己也看得连狗都不如的了,或者,干脆说,他们的作为本来就是连狗都不如的!

说到这里,必须郑重声明,我们在这里只是因为联系到孟子所说“养而不爱如养猪,爱而不敬如养狗”的意思而加以理解发挥,绝不是专门把矛头对准饲养宠物和“炒狗”的人,特此声明,以免引起误会。

总起来说,这一章对我们的重要启示还是一个对父母的态度问题,也就是“孝”的问题。在一般认为“孝道”已日渐式微的今天,这个问题当然已没有孟子的时代那样在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对老人的奉养已日益暴露出问题,而且,在世人对这方面的问题日益关注的时候,孟子的论述不是对我们很有警醒作用吗?

------------------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①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②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注释】

①财:通“材”。②淑:通“叔”,拾取。艾(yi):同“刈”,取。也就是说,淑、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