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1(2/2)
《左传》
《左传》
旧说与《公羊传》、《谷梁传》同为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实为记载春秋历史的重要史学名著。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传为春秋末鲁人左丘明作,实际成书时间当在战国中期。春秋时中国已有专职史官用简练的文字记录重要史事的纲目,《春秋》就是流传下来的一种。另有称为瞽矇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这些题目的具体内容及远古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矇之一。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魏国的孔门后学以《春秋》为纲,依据瞽矇的讲史记录《国语》和当时尚能见到的其他典籍《夏训》、《商书》、《周志》、《郑书》等,编成了《左传》这部丰富多采的中国古代编年史。从内容来看,该书应属战国中期作品,不可能成于比孔子尚早的左丘明之手,但其主体可能是左丘明讲述的史事,因而最后的编订者才以他主名。
《左传》是通过叙述春秋时的具体史事来说明《春秋》所记录的纲目的。如在《春秋》鲁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的题目下,《左传》就用五百多字介绍了郑伯(即郑庄公),他的父亲郑武公、母亲武姜、弟弟共叔段,以及他们相互间的感情纠葛和权力斗争;反映了春秋初期宗法制败坏,贵族内部大宗同旁支的较量;突出了武姜的溺爱纵容、共叔段的骄横扩张,以及郑伯的深沉有谋、颇得臣民拥戴,所以能一举挫败共叔段经营多年的叛乱活动,迫使他逃亡,从而加强了君权,为其后郑国的强盛和庄公的小霸打下基础。从而解释了《春秋》中这六个字所包含的褒贬。很显然,只有通过《左传》介绍的史事,才能真正理解《春秋》这些标题目录的全部意义。所以说“《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
《左传》不仅记载了春秋时代许多重要史事,还保存了前此的若干传说古史。有些记述已反映出某些进步的思想,如轻视鬼神而注重人事,强调君主忠于人民管好国家等。同时,它也显示出春秋时政治思想的一些特点,如不承认统一的专制君权,宣扬君臣为共同的国家利益而结合,双方都有选择的自由,不主张臣民绝对效忠于君主。
《左传》在西汉时属“古文经”,并成为“古文经”中的主要经典。由于汉代经学家的门户之见,它长期不能立于官学,未取得设置博士的合法地位。但由于它本身的学术价值,却能在民间广泛流行,并得到不少著名学者的研习和赞赏(见经今古文学)。西晋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将《春秋》与《左传》合编为一书,博采汉儒解说,考订异同,自成专门之学。其后《左传》的地位逐渐超过《公羊传》和《谷梁传》。唐人孔颖达作疏,一遵杜注。清人洪亮吉作《春秋左传诂》,则对杜注多所指摘。又有刘文淇等作《春秋左传旧注疏证》,搜罗前人注释最富,惜未完成。近人杨伯峻作《春秋左传注》,简明适用。
参考书目
徐中舒:《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左传选》后序,中华书局,北京,1963。
珂罗倔伦著,陆侃如译:《左传真伪考》,新月书店,上海,1927。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罗世烈)
左宗棠
左宗棠
(1812~1885)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举。后屡次会试不第,遂绝意仕进,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
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后,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为抗拒太平军多所筹划。1856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后又加四品卿衔。
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曾在湖南招募五千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后,由曾国藩疏荐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1862年(同治元年),以衢州(今浙江衢县)为基地进攻浙地。同时,联络入浙外国侵略军,组成中法混合军,称“常捷军”,并扩充中英混合军。次年,命为闽浙总督,仍兼巡抚事。1864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论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攻灭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
镇压太平天国后,倡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尤以为海禁开,非制备船械不能图自强。1864年,在浙江仿造小轮船。1866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聘请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为正、副监督,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亦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旋改任陕甘总督,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1867年,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入陕西攻剿西捻军和西北反清回民军。次年,追击西捻军至直隶(约今河北)、山东,会同李鸿章军全部平灭之。后再返西北,五年间先后攻破宁州(今甘肃宁县)董志原、灵州(今宁夏灵武)金积堡、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肃州(今甘肃酒泉)等回军重要据点,残酷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1873年,命以陕甘总督协办大学士,晋东阁大学士。陕甘任间,继续从事洋务,创办兰州制造局(亦称甘肃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亦称兰州机器织呢局),后者为我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1875年(光绪元年),清政府内部发生“海防”和“塞防”的争论。时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侵占xīn • jiāng大部分地区,俄国占据伊犁地区,日本派兵窥伺tái • wān,西北边塞和东南沿海防务均告危急;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是年5月,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xīn • jiāng军务。1876年,驻肃州指挥多路军讨伐阿古柏,确定“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作战方针。7月克乌鲁木齐,次年1月占和阗(今和田),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xīn • jiāng全部领土。因功晋封二等侯。随即上疏建议xīn • jiāng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时,抨击崇厚一任俄国要求,轻率定议约章,丧权失地,主张“先之以议论”,“决之于战阵”。1880年春,在xīn • jiāng部署兵事,出肃州抵哈密。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