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73(1/4)
域发生很大影响。19世纪中国设立了同文馆教授外文,翻译西书。以后严复和林纾(1852~1924)所译西方社会科学与文学名著风靡一时。西方基督教教士来华,布教之外也传播西方文化。19世纪时,中国已有少数留学生派往美国,但赴欧美国家留学的高潮,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留学生学习内容,比以前赴日所学远为广泛,政治、经济、法律和理工农医之外,不少人去学文学、哲学、历史、教育以及绘画、雕刻、戏剧、音乐等等,从欧美各国全面吸取西方文化。中国各级学校制度仿效西方,西方教会也在中国创办各类学校,文化交流渗透社会的许多方面。五四运动提出“民主”“科学”后,欧风美雨铺天盖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日益扩大。若以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与百年前鸦片战争前后相比较,思想、宗教、文学、艺术以及衣食住行、婚丧礼俗,等等,几乎社会一切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这些变化有利或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是与外国(主要是西方,先是通过日本,以后则直接)文化交流的结果。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对中国的观感虽有变化,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则逐渐深入,对中国艺术的爱好不减当年。这一百年中外文化交流中占主导的,却始终是中国接受西方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阶段。
(周一良)
中央军
中央军
见国民革命军。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国国民党中央所属通讯社。1924年4月1日在广州成立,初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主办,首任主任梅恕曾,主要任务为报道党务消息。后报道内容扩大至国内外新闻,并向全国各地报纸供稿,成为国民政府的舆论机关,对北伐战争起过一定宣传作用。
1928年5月,中央社迁至南京。1932年春进行改组,由隶属国民党中宣部改为dú • lì经营,首任社长萧同兹。此时,它已在全国各地设分社及发稿电台,并陆续取得外国在华通讯社的独占发稿权。1936年1月,总社扩大为编辑、采访等六部,并于当年6月设立第一个国外分社——东京分社。抗日战争期间,中央社总社先后迁至汉口、重庆,向国内外提供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的战讯及其他新闻。1939年1月开始设立总编辑,负责新闻编采业务,首任总编辑陈博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社接收了日本同盟社及汪伪政权中央电讯社在各地的机构。1946年4月中央社迁回南京,将人工发报机发稿改为用自动发报机发稿,每天发稿量一万五千至两万字。1948年极盛时,有分支机构(包括分社、办事处、特派员)国内五十二处,国外二十五处,员工两千六百五十三人。这时,它已完全是国民党fǎn • gòng宣传的工具。随着国民党军队在大陆的溃败,1949年11月迁往台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