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中国百科全书 > 分节阅读 142

分节阅读 142(2/3)

目录

镇海

(■ingqai,1169~1252)13世纪蒙古国大臣。又译称海。克烈部人。早年投效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统一漠北战争中立有战功。后随征金、征西夏。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命他留守后方,总领所俘汉民万人,辟地屯田,筑城阿不罕山北,此城因而得名镇海城(蒙古语作镇海八剌哈孙,今蒙古科布多之东)。道士丘处机应召赴西域,路经镇海城,镇海率百骑护送至大雪山行在所。成吉思汗问道于丘处机,命镇海入金帐,掌录奏对之言。蒙古进攻中原时,收燕京童男女、工匠置局于弘州(今河北省阳原),后西征中又掳得西域织金纹工三百人,灭金时得汴京(今河南开封)织毛褐工三百人,皆分隶弘州,设弘州人匠提举司,由镇海世领。窝阔台及贵由在位时期,镇海任大必阇赤,汉人称为中书丞相,为当时十七投下之一。镇海信奉基督教聂思脱里教派,通畏兀儿文字,蒙古、畏兀儿地区的文牍,均由他主持签发。蒙哥即位后,镇海被目为贵由之党而处死。

(张广达)

争国本

争国本

明万历年间围绕皇位继承展开的争论。国本即太子。神宗王皇后无嗣,王恭妃于万历十年(1582)八月生子常洛,是为皇长子。郑妃于十四年正月生子常洵。神宗因宠爱郑妃,进其为皇贵妃,对王恭妃则不加封,且迁延不立常洛为太子,于是朝廷内外纷传神宗将废长而立爱。二月,户科给事中姜应麟首先抗争,主张“册立元嗣为东宫,以定天下之本”。因此而被贬为广昌典史。此后朝臣多次奏请,均被神宗以渎扰、激聒、离间、卖直等罪名加以贬斥。二十年,大学士王家屏等封还御批疏,请神宗采纳诸臣立储之请,被免职。次年正月,神宗以手诏示大学士王锡爵旨,拟把皇长子常洛、皇三子常洵和皇五子常浩一并封王,日后再择其善者为太子。锡爵惧失上意而奉诏拟旨,又外虑公议,遂拟疏请令皇后抚育长子,则长子即为嫡子。神宗只以前谕下礼官,欲行三王并封之礼。朝臣大哗,纷纷指斥王锡爵委婉容悦。锡爵自劾三误,请辞职,神宗亦迫于众议而收回前命。此事一直争论不已,前后延续达十五年之久。二十九年十月,在孝定李太后的直接干预下,常洛才被立为皇太子,同时封常洵为福王、常浩为瑞王、常润为惠王、常瀛为桂王。由于争国本的官僚多是后来的东林党人,因此它又是东林党议的一项内容。太子储位虽定,但福王一直逗留京师,廷臣请其之国者日众,礼部右侍郎孙慎行、大学士叶向高争之尤强,直到福王于万历四十二年之国后,群情始安。

(王天有)

征辟

征辟

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有时也称为特诏或特征。汉武帝刘彻曾用安车去征聘枚乘,以后如贡禹、龚胜,都是被皇帝指名征聘至京师的。皇帝下诏指名征聘,往往是由于被征聘者在社会上颇负声望;或是出于大臣的推荐。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汉时人也称为辟召、辟除。辟召制在东汉尤为盛行,公卿以能招致贤才为高,而俊才名士也以有所依凭为重。

皇帝下诏征聘或官府辟召,对被征辟的人并不具有强制力,而是一种礼请,故被征辟者可以应聘,也可托辞不就。东汉时严光、徐穉都是征而不至;黄琼是五府俱辟,连年不应。征辟不就的人,有的是因为不愿出仕,有的是借此博取声誉。

征辟制的推行,有利于破格擢用人才,但也产生严重的弊病。特别在东汉时,由于政治腐败,官僚利用辟召以徇私;又因被辟召者对辟主的感戴,形成两者间的隶属关系,助长了官僚中私人权势的增长。(吴荣曾)

魏晋南北朝主要以九品中正制取士,但征辟制并未废止,仍是士人特别是士族名士入仕的重要途径。皇帝征聘制不属常制,但辟召制却有进一步发展之势。中央王朝的诸公、位从公及开府仪同三司,地方的都督、开府将军、州郡长官,均可辟召长吏掾属。被辟而应召者是为辟召者的故吏,两者结成主从依附关系。在长期分裂动荡的形势下,辟召制对统治集团内各政治派系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隋统一后,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规定凡九品以上官吏皆由吏部任免,征辟作为一种制度自此消失。隋唐皇帝和朝廷大臣仍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但不多见。宋代各路安抚司、转运司、知州等,可自选官员,称“奏辟”,或“辟差”、“辟置”,似为征辟制的变种。明清皇帝直接选任官吏,称为“特简”,形式上似乎仍是征辟制的遗存,实际上只是封建专制制度下无法消灭的一种特权现象。

(陈苏镇)

征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