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8(1/4)
东牧守的盟主很不服气,远交幽州公孙瓒,而袁绍也联络荆州牧刘表以牵制袁术。初平四年(193),袁术进军陈留,与曹操交战正酣,刘表从襄阳进逼其根据地南阳,袁术被曹操击败,向襄邑(今河南睢县西)、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一带退却。退至扬州九江郡,赶走刺史陈瑀,自领其州,以寿春为根据地。袁术自负出身名门大族,以为海内鼎沸,乃英雄有为之时,不顾部下反对,于建安二年(197)在寿春称帝。称帝后,先为吕布所破,后为曹操所败。在他统治下,“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四年,袁术资实耗尽,众叛亲离,想前往青州投靠袁绍长子袁潭,又怕曹操邀击,愤惭呕血死。袁术一生,罪恶累累,后代史家称他“无毫芒之功,纤介之善”。
(祝总斌)
圆明园
圆明园
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
焚烧后的大水法残亦(摄于19世纪末叶)
乾隆时期铜版画《圆明园·大水法》(西洋楼)
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岛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园胜景,如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于园中。长春园内还有一组欧式建筑,俗称西洋楼。
圆明园还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
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
同治年间(1862~1874),慈禧太后准备修复圆明园。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