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0(1/2)
之一,在贵族官僚庇护下获得复除,可免去承担国家赋役。各级品官荫占衣食客的具体数量是:第六品以上官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及诸低级武职皆一人。此后,东晋南朝也规定,“都下人多为诸王公贵人左右、佃客、典计、衣食客之类,皆无课役”。六品官以上并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官各二人,第九品官为一人。
衣食客的身分地位历史记载不明确。品官占有衣食客的数量多至三人,少则一人,不仅绝对数比佃客少得多,而且从西晋到东晋一直没有增加,这反映出衣食客的需要量很少。衣食客往往和佃客、典计等相提并论,说明他们既不同于从事耕作的佃客,也不同于管理家务的典计,可能是一种由主人供给衣食办理杂事的随从。他们虽然不是直接生产者,但要听主人的差遣,并且只能注籍于主人的户籍上,不得dú • lì为户,因而对主人也有依附关系。
(赵凯球)
《仪礼》
《仪礼》
中国古代记载典礼仪节的书。简称《礼》,亦称《礼经》、《士礼》。据考古材料及古文献所知,商、周统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礼,其仪节日益繁缛复杂,非有专门职业训练并经常排练演习者,不能经办这些典礼。儒生掌握的可能创行于西周并在春秋以后更加通用的各种仪节单,经不断排练补充,整齐厘订,成为职业手册。他们要为天子、诸侯、士大夫举行各种不同的礼,因此保存的仪节单很多,曾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记载。但传到汉代只剩了十七篇,包括冠、婚、丧祭、朝聘、射乡五项典礼仪节,由高堂生作为专供士大夫阶层施行的“士礼”传授,称作《礼经》,为“五经”之一。汉宣帝时,以戴德、戴圣、庆普三家所传习的《礼经》立于学官,当时属今文经(见经今古文学)。不久在鲁境又出现《礼古经》,其除有十七篇外,多“逸礼”三十九篇,但未传下。今文经传至西汉末,有戴德、戴圣、刘向三个篇次不同的本子。汉末郑玄用刘向接尊卑吉凶次序编排之本作注,并记明今古文之异同。今只有此本传下。该书至晋代始称《仪礼》,当时门阀为宗法需要,特重其中详定血统亲疏的《丧服》诸篇,出现了不少有关著作。唐贾公彦撰《仪礼疏》十七卷,南宋时与郑注合刊为《仪礼注疏》。当北宋熙宁(1068~1077)中一度废《仪礼》不为经,元祐(1086~1094)间又恢复。历宋、元、明,续有不少研究著作。清代研究者有十余家,以胡培翚《仪礼正义》为世所称。
(刘起釪)
夷
夷
先秦时期非华夏民族泛称之一。夷又有诸夷、四夷、东夷、西夷、南夷、九夷等泛称。一般多用以泛称环渤海而居,南至江淮的中国东方各族,亦称东夷。先秦时,东夷民族众多,主要指以传说时代的太皞、少皞为代表的部落集团及其后裔,《禹贡》称为鸟夷。太皞,风姓,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少皞,赢姓,自穷桑(今山东曲阜北)登帝位,后徙曲阜。相传禹拟授“帝位”的皋陶也是东夷人,生长在曲阜。皋陶早死,其子名益。或传禹死启立,“益干启位,启杀之”,然后建立起夏王朝。夏与东夷屡有斗争,曾夺取夏太康王位的“有穷(在今山东德州)后羿”,就是东夷的一支。相传商汤先世活动在今山东、河北的渤海湾一带,学者多以为商人本亦为东夷民族。商王朝建立后,仍与东夷斗争不绝,史载“桀为暴虐,诸夷内侵,殷汤革命,伐而定之。至于仲丁,蓝夷作寇。自是或服或叛,三百余年。武乙衰敝,东夷渐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故殷末帝乙、帝辛(纣)都多次征皻方、盂方、夷方(皆东夷),驻跸之地,遍及济、汶以东。东夷被征服,商王朝也国力耗尽,后为周所灭。周武王建立周王朝之初,殷的余部及殷的与国东夷势力仍强。武王死,殷裔武庚在商奄(在今山东曲阜)、蒲姑(在今山东博兴)、徐戎(徐夷)、淮夷等东夷国家支持下发动叛乱。周公东征,杀武庚,灭不少赢姓之国,平定叛乱,又以蒲姑地封齐,以商奄地封鲁,但徐戎、淮夷仍长期存在于淮水流域。周穆王时,“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厉王时,“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复命召公伐而平之”。及至春秋,徐、淮犹盛,尚能“病杞”、“病鄫”。这时,还有奉祀太皞的任(今山东济宁境)、宿、须句(山东东平境)、颛臾(今山东费县境),自称少皞之裔的郯(在今山东郯城),皋陶后的六(在今安徽六安)、蓼(在今安徽霍丘)等国,以及与徐同祖的群舒(舒蓼、舒鸠、舒庸、舒龙、舒鲍、舒龚等)和九夷等东夷部落国家,活跃在山东半岛和江苏、安徽的淮水流域,成为齐、楚两霸必争的与国。他们都与华夏诸国早有通使、会盟关系,而诸夏国又或“用夷礼”,夷、夏遂逐步接近以至融合。近年出土的春秋徐国铜器,其文字、形制、纹饰已与中原器物无别。“九夷”之名犹见于战国,但秦并六国后,淮泗夷皆散为民户,到汉时已不见夷、夏之别。
参考书目
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拾遗》,《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0辑,成都,1983。
(蒙默)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
三国时期吴、蜀两国之间争夺荆州的重要战役。因交战于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史称夷陵之战;又因最后决战于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亦称猇亭之战。赤壁之战后,三国分立。不久,刘备入蜀占据益州,留大将关羽坐镇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率军围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水淹曹操七军,降于禁、斩庞德,震动许都。曹操采纳谋士司马懿、蒋济建议,利用孙、刘之间的矛盾,劝孙权向荆州进攻关羽后方,以缓和关羽北上的压力。
居于建业上游的荆州直接关系孙权江东政权的安危,又是蜀与魏争夺中原的战略要地,一直为吴、蜀所必争。当年十月,孙权趁关羽与曹军在樊城作战之际,派大将吕蒙袭取了荆州治所江陵。关羽腹背受敌,十二月南返至章乡(今湖北当阳东北),与子关平皆为吴将俘杀。孙权占领荆州,吴、蜀联盟关系破裂。
夷陵之战图
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章武元年(221),不顾臣僚反对,决定进攻东吴。七月,刘备亲率大军东进,前军四万人在巫县(今四川巫山北)初战告捷,随即占领秭归。翌年正月,蜀水军屯驻夷陵,占领长江两岸。孙权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五万迎战。二月,刘备自秭归率诸将所统军队向前推进,连营数百里,前锋屯驻夷道(今湖北宜都)和猇亭。陆逊据守有利地形,坚持以逸待劳,采取防御方针,不与蜀军决战。吴、蜀两军在夷陵对峙数月。闰六月盛夏,刘备决定移入密林结营,准备秋后再战。陆逊见蜀军营帐皆集丛林之中,便发起火攻,大火席卷蜀营。陆逊率领诸军全线出击,连破蜀军四十余营,阵斩张南、冯习及沙摩柯等将领;蜀将杜路、刘宁等纷纷投降。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损失殆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刘备逃至附近的马鞍山(今湖北宜昌西北),准备集结残部,又遭吴军包围。蜀军最后土崩瓦解,死者以万计。刘备带领残兵连夜西逃,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不久忧愤而死。
夷陵战后,孙吴占据荆州,将蜀汉遏制在三峡之内,稳住了西边的屏障;蜀汉战败,据险立国。曹魏仍是吴、蜀大敌,客观上孙、刘仍需联合抗曹,不久,双方重修盟约。因此,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形势得以继续维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