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6(2/2)
政治上,叶适是主战派,但主张首先修筑堡坞,巩固边防,徐图进取,反对冒险进军。经济上,他主张理财,称“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并认为应当把“理财”同“聚敛”区别开来。思想上,他主张“务实”,反对理学家坐而论道,脱离实际,指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特别是后期,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等著作中,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他反对道“先天地生”和“尽遗万物而特言道”的唯心主义观点,将《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的命题改换成“不可须臾离物也”,并认为这才是孔门儒者的真正传统,所以“《周官》言道则兼艺”,“《诗》称礼乐未尝不兼玉帛、钟鼓”。此外他对理学家奉为宗旨秘义的“太极”作了根本的否定,认为把《易传》当作孔子的著作,本身就是一种附会。同时,他还通过否定“曾子亲传孔子之道”的说法,批判了理学家的道统传授说。朱熹则批评叶适的永嘉之学“大不成学问”。
叶适学说中的唯物主义成分和批判精神,继承了北宋中期以来宋学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的优良传统,在儒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特别是在“天下争言性命之学”的时候,叶适挺身而出,和陈亮同倡事功之学,与当世大儒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分庭抗礼,鼎足而三,尤属难能可贵。在诗文创作上,叶适才气奔逸,雄赡风发,自成一家。著作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序目》行于世。
(陈植锷)
叶挺
叶挺
(1896~1946)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军事家。字希夷。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次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1924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回国后到广州,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处长、dú • lì团团长。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dú • lì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在中国革命的转变关头,为武装反抗国民党fǎn • dòng派和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广州起义失败后,因受到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责难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5月,穿越日军封锁线,北渡长江,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初,日军五千余人在空军配合下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毙伤日军数百人,将敌击退。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身陷囹圄,坚贞不屈,曾作《囚歌》明志。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向国民党多次交涉,于1946年3月4日获释。出狱后立即致电中共中央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7日被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自重庆赴延安,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遗体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姚仁隽)
叶宗留起义
叶宗留起义
明代正统年间叶宗留领导的矿徒起义。明朝初年,金银等矿皆属官矿,由国家经营,严禁民间开采。明中叶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普遍使用白银,朝廷更屡下禁令,封禁矿区,加重“盗矿”处罚,以达到严格控制矿源的目的。但明中叶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农民处境急剧变化,他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进入深山,从事开矿,以图温饱。叶宗留,庆元(今属浙江)人。正统七年(1442),他与王能、郑祥四、苍大头、陈恭善等聚众千余人,进入浙闽赣交界的仙霞岭山区开采银矿,但在朝廷的逼迫下,仍然不能维持生计,遂于十年起义。起义军进攻永丰(今江西广丰),大败明政府派往镇压的官军,但永丰知县邓容以招抚手段使王能等三十五人投降,又诱杀郑祥四、苍大头等三百多人。叶宗留率众逃到处州(今浙江丽水)、云和(今属浙江)、政和(今福建松政东南)等地,继续采矿,同时积聚力量,准备伺机再起。十二年叶宗留重举义旗,自称“大王”,攻打政和县城后,还师庆元,发展队伍,训练部卒,随后转战福建浦城、建阳、建宁(今福建建瓯)。不久,分兵于江西铅山(今上饶西南)车盘岭,控制了闽、浙、赣交界地带,声势大振。十三年春,福建爆发邓茂七起义,明朝统治者派遣都御史张楷,都督刘得新、陈荣前去镇压,叶宗留为配合福建义军,将这支官军阻于广信(今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使之不得进入福建。十一月,在建阳黄柏铺,叶宗留起义军与官军进行了殊死战斗。叶宗留身着红衣,率领起义军奋勇杀敌,不幸中流矢牺牲。起义军拥戴其子叶希八为领袖,在玉山(今属江西)十二都激战,大败明军,杀都督陈荣、指挥戴礼,都御史张楷逃奔福建。此后,起义军更加壮大,与邓茂七起义军互为声援,明军两面受敌,疲于奔命。叶希八又率师回浦城,攻占龙泉(今属浙江),屯于云和、丽水。陶得二、陈鉴胡率众加入。以后,主力入据云和山中。不久,直捣处州。守将频频告急,明廷命都指挥徐恭为总兵官,率兵两千驰往救援,也为起义军声势所吓,守城不敢出。叶希八一面攻打处州,一面声言夺取金华,又分兵广信,杀永丰知县邓颙。陈鉴胡破浙江松阳(今浙江丽水西)、龙泉,活动于浙江武义、义乌、东阳一带,自称太平国王,改元泰定。但不久受招降。十四年五月,明军在镇压了邓茂七起义后,由闽入浙,集中兵力围攻叶宗留起义军余部。在张楷的诱逼之下,景泰元年(1450),叶希八、陶得二先后投降,起义失败。明统治者血腥屠杀这一地区的起义者及百姓,在起义军主要根据地铜塘封禁数十里,山塘地皆不得耕种,并为加强统治,于次年在浙江分丽水、青田两县为云和、宣平、景宁三县,在福建置永安、寿宁两县。
(万明)
邺
邺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魏王曹操、后赵、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在此建都。邺本有二城。北城为曹魏在旧城基础上扩建,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北临漳水,城西北隅自北而南有冰井、铜爵、金虎三台。近代漳水南移,故址大都已在漳水之北,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三台村迤东一带。南城兴建于东魏初年,在今漳水之南,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较北城大,在今河南安阳县境内。
邺原为东汉末年冀州治所,河北平原统治中心。韩馥、袁绍前后为州牧居地。建安九年(204),曹操破据有邺城的袁氏残余势力,领冀州牧,即以邺为根据地经营河北。继而为丞相,封魏公,晋爵魏王。此后,东汉名义上的都城在许(今河南许昌东),实际政治中心是魏都邺城。
石狮河南临漳邺城铜雀台遗址出土
曹丕代汉建魏后迁都洛阳,邺长期为北方商业和军事大城市。魏文帝黄初二年(221),以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阳平(今河北大名东)、魏(治所在邺)为“三魏”;同时又以长安(西汉故都)、谯(魏帝本贯)、许昌(汉献帝旧都)、邺与洛阳合称“五都”,足见邺之重要。
十六国时,后赵石虎将都城从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迁至邺城,改太守为魏尹。此后汉人冉闵建立魏国,亦都于此。前燕慕容儁灭冉魏,初都于蓟(今北京),后亦迁都于邺。前秦苻坚曾以王猛为冀州牧,居邺。北魏孝文帝立相州,以邺为州治。东魏天平元年(534),高欢入洛阳,立孝敬帝,迁都于邺。北齐亦建都于此,改魏尹为清都尹。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灭北齐,改邺为相州魏郡治所。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大丞相杨坚企图代周之际,相州总管尉迟迥从邺起兵讨伐,失败。杨坚焚毁邺城,千年名都化为废墟。
(卢开万)
夜郎
夜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