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8(2/4)
《盐铁论》
《盐铁论》
根据盐铁之议记录写成的重要史籍。西汉桓宽撰。宽字次公,汉宣帝时举为郎,官至庐江太守丞。昭帝始元六年(前81),下诏把各郡国推举的贤良文学召集到京师,询问民间疾苦所在。贤良文学提出盐铁官营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是民间疾苦的原因,要求废除盐铁、酒榷、均输官。这一主张受到御史大夫桑弘羊的反对,双方对为政得失展开了一场全面的辩论,此为著名的盐铁之议。贤良文学服膺儒家,桑弘羊信奉法家,双方对民间疾苦的根源、同匈奴的和战政策、治国的方针和理论等重大问题申述了不同的见解。当时辩论有记录,桓宽根据记录进行“推衍”和“增广”,写成《盐铁论》一书,成为研究西汉中期历史和桑弘羊其人的重要历史材料。书分六十篇,各标题目,内容前后连贯。桓宽曾治《公羊春秋》,与贤良文学思想相一致。因此,书中流露出对贤良文学的赞同和对桑弘羊的不满。参加盐铁之议的有贤良文学六十亲人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以及桑弘羊和田千秋的僚属。书中对各方问答的记述,虽笔墨不多,却比较生动地刻画出各自不同的情态,再现了盐铁之议的辩论情况。明弘治涂祯刊本是现存较早、较好的版本。今人郭沫若有《盐铁论读本》,王利器有《盐铁论校注》。
《盐铁论》(清刻本)
(吴树平)
盐铁使
盐铁使
唐代后期主管盐、铁、茶专卖及征税的使职。盐指食盐的生产及专卖;铁泛指矿冶(包括银、铜、铁、锡等)的征税;茶在唐代认为是山泽之利,故其征税亦由盐铁使主管。盐铁使后与转运使合为一职,称盐铁转运使。
唐初不重盐利,玄宗开元元年(713),姜师度始奏请于安邑(今山西运城)盐池置盐屯,大获其利。同年,左拾遗刘彤上表请收山泽之利,玄宗遂令姜师度、强循等俱摄御史中丞出使,检查全国盐铁之课。当时设置盐屯,仿照屯田制度,征发人民充当屯丁,或出租给有力之家经营,按定额征税。盐屯由地方官管理。安史之乱起,军用浩繁,肃宗乾元元年(758),第五琦以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为诸道盐铁使,这是盐铁置使之始。第五琦立盐铁法,于产盐处招民为亭户,专业煮盐,盐以每斗十钱之价,尽数交纳给官府。由官府加价至一百一十钱出售,各地置监院管理,严禁私人盗煮及贩卖。从此,征税变为专卖,政府收入大增,上元元年(760),刘晏继为盐铁使,又改进专卖制度。按新办法,官府将贱值收购亭户的盐高价卖给盐商,随其所至贩卖,禁过境州县征税以保证官盐畅销。江南、岭外诸州距产地遥远,盐商少到,则于其地置常平盐仓,商人不至而盐贵时,平价售与平民。江淮要冲及产地置四场、十监以储盐、售盐,又置十三巡院以主持盐务,查禁私盐。在他初任盐铁使时,盐利只有四十余万缗,到建中元年(780)他离职时,盐利增加到六百余万缗,约占政府全部财政收入的半数。从此,盐利为唐朝除两税外的最大收入。宝应元年(762),刘晏为盐铁使时又兼任转运使,以盐利为漕运经费,使二者密切结合。自刘晏以后,二使常由一人兼任,于是盐铁使与转运使变为一职。
矿冶在唐初由少府管理,铜、铁任人开采,但须向官府纳税。开元十五年,初征银锡税。德宗时,户部侍郎韩回建议山泽之利宜归王者,自此,矿冶征税权收归中央,由盐铁使专掌。文宗开成元年(836),一度划归州县征收。宣宗时,复归盐铁使。唐代矿冶税收不多,每年全国不过七万缗,不敌一县之茶税。由于盐铁使主管矿冶,故有时也兼管铸钱,或兼领铸钱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