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2(1/3)
十七年正月夺言俸,命以尚书致仕。嵩又乘势讦言怨望,以激帝怒,十月夏言被杀。言以经邦济世之才自许,虽以骄蹇见忤,然所为多持正。他死后,无人再敢议复河套之事。隆庆初,复故官,谥文敏,赐祭葬。
(王其榘)
夏原吉
夏原吉
(1367~1430)明朝大臣。字维哲。江西德兴人,幼年随父定居湘阴。早孤。后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以端谨为明太祖朱元璋所重,授户部主事。建文元年(1399),升户部右侍郎。次年,为采访使,巡视福建。所至郡邑,核吏治,咨民隐,人皆悦服。久之,移驻蕲州(今湖北蕲春南)。明成祖即位初,转户部左侍郎,进尚书,与吏部尚书蹇义等详定赋役等制。永乐元年(1403),奉命疏浚吴淞江,布衣徒步,日夜经划,次年工毕,苏、松农田大利。三年,户部尚书郁新卒,召还掌部事。原吉以理财见长。初理部事,首请裁冗食,干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又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利民,且便商贾。时兵革初定,为封赏功臣、分封诸蕃、建北京宫殿、增设武卫百司等,钱粮转输以亿计,他均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具有雅量,同列有善,即采纳之。七年,随成祖北巡,兼摄行在礼部、兵部、都察院事。此后,长期留辅皇太孙于北京。总行在九卿事。十九年,以边储空虚、内外俱疲,反对成祖继续北征,出理开平粮贮,寻下狱。仁宗即位后复官。进少保,兼太子少傅、尚书。宣祖即位后,以旧辅益亲重。宣德元年(1426),高煦之乱发,力请宣宗亲征平叛。三年,以年高辍部务,专与阁臣参决重大政务。五年卒。赠太师。仁、宣之世,与吏部尚书蹇义、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同心辅政,为二帝所倚重。史称其为官尤持大体,有古大臣风。有《夏忠靖集》六卷并附录一卷传世。
(许大龄)
先秦兵制
先秦兵制
先秦是中国军事制度建立和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军事制度的内容可分作军事训练、军事组织和士兵种类等方面。
军事训练当时的士兵主要为统治族姓的族众,称为众人或国人。其接受训练的年龄约为二十到六十岁。负责军事训练的军官是司马,下有戎右、御戎、乘马御。军事训练常通过四时田猎进行。春天的称蒐,夏天的称苗,秋天的称狝,冬天的称狩,都在农闲时进行。
军事训练的内容分为军事动作和使用兵器技能等。属于前者的有列队动作、单兵动作以及投石、超距,即投掷、超越障碍等动作。属于后者的是对弓矢、殳、矛、戈、戟五种兵器使用的教练。
军事组织根据传说和甲骨文可知,夏、商时期军队组织有旅、师的建制。西周时,王室军队最大的编制为师。有西六师、殷八师、成周八师。(一说成周八师即殷八师),合计为二十二个师(或为十四个师),五万五千人(或三万五千人)。
春秋时,军事编制扩大,出现了军。各侯国基本上都是三军建制。三军中每军为一万人(一说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共三万人。每军置一军将(后称为将军)。二千五百人为师,有师帅;五百人为旅,有旅帅;百人为卒,有卒长;二十五人为两,有两司马;五人为伍,有伍长。军将为卿爵,师帅为中大夫,旅帅为下大夫,卒长为上士,两司马为中士。中军主帅为司马或元帅,统帅、指挥三军。中军为主力,其他两军协同中军作战。
当时的战争多列阵而战。阵形布局能否适应敌对双方战争需要,对于战争的胜负起重大作用。先秦时军队列阵情况缺乏确切的记载,难以详知。20世纪70年代初期,秦始皇陵东侧发现的兵马俑坑,共为四个。一号坑为右军,二号坑为左军,三号坑为军幕,一个未建成的坑当为中军。其中,右军是以战车、步兵相间,以步兵为主。明显地分出前锋、后卫、主体、侧翼的布置。左军有弩兵、车兵、骑兵、步兵,是一个多兵种联合编组。作为统帅部的军幕,有战车一辆和几十名手执殳的护卫武士。中军坑未建成,其组织状况,无从得知。总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不仅可了解秦代三军的基本布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国时各国三军的配置状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