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1/1)
后周的改革与分裂局面的结束华北地区的混乱残破局面在后晋、后汉之际达到了最严重的程度。广顺元年(951)郭威建立后周以后,开始出现了新的转机。
政治经济改革郭威出身贫穷,颇知民间疾苦。他执政以后,虚心纳谏,任用贤能;停止各地贡献珍贵食物和土特产;免除正税之外的一些苛敛;废免后梁以来长期存在的“牛租”,并将民间牛皮一律官收的办法改变为按田亩多少分摊;停废营田,将田地、耕牛、农具、庐舍等分还给佃户为其永业,鼓励农民耕垦荒地,留心农田水利。民众的负担有所减轻,因而比较乐于附籍。至广顺三年,后周直接控制的人口增加了三万多户。
显德元年(954),后周世宗柴荣即位。他广泛收罗人才,继续推进改革。政治上,他澄清吏治,赏罚严明,大臣犯罪,同样法办。又提倡节俭,力戒奢华。经济上,他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对来自西川、淮西和河东等处的流民,一律分给荒闲田地作为永业。颁布逃户田地处理办法,鼓励农民垦殖逃户田,规定田主在三年内回乡的,归还其一半耕地;五年内回归的,给还三分之一。均不包括佃户所盖的屋舍和种植的树木、园圃;五年以外回归的,除坟茔地外,一律不归还。至于从契丹统治下回归的人,对他们在外的年限和获得土地的数量等的限定,都相对放宽。周世宗受唐元稹《均田表》的启发,编制《均田图》颁发州镇长官,还派遣使臣三十四人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出不少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当时征收正税多不在农作毕功之后,显德三年,后周下令三司:夏税于六月一日、秋税于十月一日开始征收,以便人户交纳。官府一再动员民众修理黄河中下游的堤岸,堵塞黄河决口;疏浚汴水,北入五丈河,以通齐、济运路;又浚汴口,引河水达淮,使漕运畅通。其时,各地寺院林立,隐匿编户甚多。显德二年,诏废闭寺院三万余所,除了皇帝批准的僧尼数额以外,其余一律括还为编户,销毁铜佛像和民间铜器铸钱,使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有所改变,有利于商贸流通的发展。
修订刑法五代十国时的刑法,基本行用唐代的律令格式和编敕,但因历朝又都有新颁的敕条,汇编附益,使得格敕前后重复矛盾;因仍唐旧的律令,有的已难解释。显德四年,世宗令大臣们进行整理,唐代律令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汇编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编的《宋刑统》即就此书略加增删而成。
整军与统一战争唐亡前夕,朱温诛戮宦官,解散了宦官所领的神策军。以后,朱温以宣武军(汴州军号)节度使称帝,即以宣武镇兵为禁军,设置在京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改为侍卫亲军,置马步军都指挥使,是为侍卫司。后周又增置殿前司,也有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又置殿前都点检,位在都指挥使之上,而侍卫司分置马军和步军两指挥使,不置都指挥使。
显德元年,周世宗初即位,北汉兴兵攻潞州,世宗率领大军亲征,战于高平,这次战役虽然击退了北汉、辽联军,但也暴露了禁军不守军纪、战斗不力之弊。侍卫司的马军和步军两个指挥使樊爱能、何徽临阵溃退并劫掠辎重,还扬言周军已败。世宗处决了这两个指挥使和中级将校七十余人,整肃了军纪。高平之役前,世宗已令诸道招募包括山林亡命之徒的骁勇者充兵,班师后,世宗便命令检阅诸军,淘汰老弱,选拔精锐为殿前诸班。从此,朝廷拥有一支强大的劲旅,为进行统一战争创造了条件。
显德二年,周世宗命一些臣僚各撰写一篇《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其中王朴的《平边策》提出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建议先取南唐江北诸州,继取江南、巴蜀、岭南,最后才攻取太原。这一建议成为后周和以后北宋统一全国的指导方针。就在这一年,周世宗出兵后蜀,收回秦、凤、成、阶四州。次年发兵攻南唐,经过三年苦战,得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十县。从此,加强了对江南的军事优势,充实了国家的人力、财力。显德六年四月,乘辽内部纷争之机,世宗统率水陆大军北伐,不到两个月便攻取瀛、莫、易三州十七县。五月,正当周军胜利向幽州推进时,世宗突患重病,被迫回师。六月世宗卒,子宗训即位,年仅七岁。显德七年(960)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制造辽兵南下的假情报,统兵出征,在陈桥(今河南开封东北陈桥镇)发动兵变,率军返京,废后周恭帝自立,改国号为宋。
宋建国后,先集中兵力平定统治领域内的反抗力量,随后,采纳赵普建议,先削平南方的荆南、南汉、南唐、吴越等国,统一了南中国。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出兵太原,北汉主刘继元被迫归降。至此,唐末以来近百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终告结束。
五代十国的科技文化五代十国时期的科技文化,承唐朝之后,继续有所发展。
雕版印刷唐朝末年,雕版印刷比较发达的西蜀,印刷品主要是占卜书、字书等。后唐时,开始刻印“九经”。长兴三年(932),明宗命国子监以西京的石经为根据,校正“九经”,抄写做注,雇雕字匠人刻版印卖。这项工程用了二十年时间,直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六月才刻印完毕。从此,刻本“九经”广为流传。后蜀也专门印制,导致“蜀中文学复盛”。后汉时,又将《周礼》等未刊的“四经”刻版印行。刻印“九经”促成儒学经典的普及,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史学史学取得了重要的成绩。《旧唐书》是这一时期撰成的最重要的史学著作。唐代原有吴兢、韦述编撰的前朝国史,历朝实录也比较完备。但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战争,历朝实录多有亡佚,特别是武宗以后六十年的实录未能流传下来。这使唐史的修撰遇到困难。五代时,首先重视了搜集唐史料的工作。后梁末帝下诏征集唐代的家传以及公私章疏;后唐明宗设三川搜访图籍使到成都一带搜寻唐实录,并明令保护唐人碑碣,这就为《旧唐书》的编撰做了重要而及时的准备。后晋天福六年(941)至开运二年(945),刘昫、张昭远等人撰成《唐书》二百二十卷(今本均为二百卷),后世称为《旧唐书》。尽管历来认为《旧唐书》有不少缺点,主要是对原始材料缺乏加工,唐宪宗以前多照抄国史、实录,而唐穆宗以后系编纂杂说、传记,但也因此保存了大量唐代的原始资料,受到后世史学家的重视。此外,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时的朝野逸事,王定保撰《唐摭言》详述唐代贡举制度,尉迟偓撰《中朝故事》记载唐末四朝的旧闻,刘崇远撰《金华子》记叙唐末朝野故事,孙光宪撰《北梦琐言》记载唐及五代土人逸事,等等。这些五代十国时期的撰著都有不同程度的史料价值。
诗词五代十国是词的重要发展时期。西蜀和南唐词人较多,水平也较高,从而成为两个中心:西蜀有韦庄、欧阳炯等人,他们的作品后来由赵崇祚等收入《花间集》;南唐有冯延巳、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等人,李璟父子的作品,后人集刻为《南唐二主词》。李煜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词人。晚唐五代的词大都是描写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题材庸俗,境界狭窄,风格柔靡。花间派的作品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李煜前期的作品也是如此,但他在国亡被俘以后写的词,或慨叹身世,或怀恋往昔,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把伤感之情写得很深挚,突破了晚唐以来专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在内容和意境两方面都有创新,为北宋词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绘画五代十国的著名画家有后梁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徐熙,后蜀的黄筌等人。荆浩擅长画崇山峻岭,关仝师承荆浩而有发展,擅长画关河之势,两人并称为“荆、关”,是五代时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董源、巨然擅用或浓或淡的水墨描绘江南景色,两人并称为“董、巨”,是五代北宋时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黄筌擅画宫廷的珍禽异卉,徐熙擅画江湖上的水鸟汀花,两人并称为“黄、徐”,当时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谚语,形容两人作品的不同风格。此外,顾闳中所画《韩熙载夜宴图》,亦为传世的艺术珍品。(参见彩图插页第56页)
(张泽咸)
五代十国都城
五代十国都城
五代十国各割据政权都城的选择,反映了当时中国各地区政治、经济中心的承续和变迁。
唐末朱温以黄巢部将降唐,唐授以宣武军节度使,镇汴州(今河南开封)。此后二十余年,朱温以汴州为根据地,兼并了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开平元年(907)四月,就在汴州篡唐即帝位,国号梁,史称后粱,改汴州为东都开封府,原东都河南府(洛阳)为西都,原西京京兆府(长安)称西京,改府名为大安。汴州是隋唐以来漕运枢纽,至此成为中原地区政权的首都。开平三年正月迁都洛阳;乾化三年(913)均王友贞以东都留守开封尹即帝位,又以开封为首都,直至龙德三年(923)十月城破国亡。
同光元年(923)四月,晋王李存勗即帝位于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旧城),国号唐,史称后唐,以魏州为东京兴唐府,以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为西京,以镇州(今河北正定)为北都真定府。魏州濒临永济渠,为河北平原南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安史之乱后为河北三镇之一魏博节度使治所;镇州是河北平原中部的政治经济中心,为河北三镇之一成德节度使治所;太原在唐代为北都,是李克用据有河东以来的根据地。同年十月灭后梁,复唐制:以太原府为北京,以长安为西京京兆府;罢北都真定府,复为镇州;罢东京开封府,复为汴州。十二月迁都洛京(洛阳)。同光三年改东京(兴唐府)为邺都,以洛京为东都。天成四年(929)又罢邺都。时以东都洛阳为首都,西京长安、北京太原为陪都。
天福元年(936)十一月石敬瑭于太原称帝,国号晋,史称后晋。闰十一月入洛,灭后唐,仍都洛阳。天福二年迁都汴州,三年升汴州为东京开封府,改东都洛阳为西京,罢原西京为晋昌军,复建邺都于广晋府(上年以兴唐府改),北京太原府依旧,时以东京开封府为首都,西京、北京、邺都均为陪都。
开运四年(947)正月辽入开封灭后晋,废东京,降开封府为汴州。同年二月刘知远于太原即帝位。六月入汴,国号汉,史称后汉,复以汴州为东京开封府,建为首都。以洛阳为西京,北京、邺都因袭不改。广顺元年(951)邺都留守郭威灭后汉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仍以东京开封府为首都。显德元年(954)罢邺都。建隆元年(960)赵匡胤代周称帝,建立宋朝。乾祐四年(951)原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北汉是十国中唯一在黄河流域建立的政权,广运六年(979)为北宋所灭。吴因唐淮南节度使旧治都扬州。武义元年(919)改称江都府。次年升昇州(今江苏南京)为金陵府,天祚二年(936)以金陵府为西都。次年改府名为江宁,此年冬徐知诰受吴禅即帝位于江宁,国号唐,史称南唐,以江都府为东都。显德五年(958)江北地入后周,后周复以江都府为扬州。次年南唐主李璟以“金陵去周境才隔一水,洪州险固居上游”,谋迁都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改洪州为南昌府,建为南都。建隆二年(961)迁都南昌,太子煜留江宁监国。同年璟死,煜袭位于江宁。开宝八年(975)亡于宋。吴越都杭州,号西府,称越州(今浙江绍兴)为东府。闽都福州,龙启元年(933)升为长乐府。永隆二年(940)后,闽主王氏兄弟争国,天德元年(943)据有建州(今福建建瓯)的王延政另建殷国,三年正月,攻下福州,复国号曰闽,仍都建州,以福州为南都。同年南唐攻下建州,闽亡。前蜀、后蜀均都成都。南平(荆南)都江陵(今属湖北)府。楚都潭州(今湖南长沙),天成二年(927)升为长沙府。保大九年(951)南唐灭楚,次年,朗州(今湖南常德)将领刘言、王逵、周行逢等起兵逐唐兵复有楚地,直至乾德元年(963)湖南首府都在朗州。南汉都广州,乾亨元年(917)升为兴王府。
五代十国都城的选择和变迁,反映了唐末以后各地区政治、经济中心的兴衰和转移。以中原而言,长安、洛阳在周秦汉晋以至隋唐迭为首都,但自中晚唐以来降及五代,全国经济重心逐渐由黄河下游转移到了江南,军事上由于主要边患不再是西北的匈奴、突厥,而变为东北的契丹,河朔的地位日显重要。统治黄河流域的政权在选择都城时,必须考虑到便于与这两个地区的联系。所以五代择都,已摈弃长安。五代共五十四年,洛阳为后梁、后唐、后晋三代首都共十九年,开封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代首都共三十四年。初期徘徊于洛阳、开封之间三十年,后晋天福三年以后二十余年终于因开封北控燕赵,南通江淮,水陆都会,资用富饶,地理位置优于洛阳,而被定为首都,并为继起而完成统一的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