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中国百科全书 > 分节阅读 20

分节阅读 20(1/2)

目录

被杀。迁洛以后,元宏更多地亲迎中州儒士,拓跋氏宗室和代北旧人益加不满,在平城发动叛乱,被镇压下去。迁都的次年,元宏即以齐明帝萧鸾篡夺政权为借口,亲率大军南伐,从东路渡淮水向寿春进军。他有意南临长江,但淮南三大重镇寿春、盱眙、淮阴都未攻克,只得遣使臣临江责骂萧鸾。二十一年又从西路南下攻南阳、新野,亲自率军攻悬瓠(今河南汝南),沔北大震。次年萧鸾死,元宏以礼不伐丧而退军。二十三年再从西路南伐,进到马圈城(今河南邓县北),因病班师,死于军中。

(周一良)

魏源

魏源

(1794~1857)晚清思想家。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汉士。湖南邵阳县隆回人。晚年信佛教,法名承贯。嘉庆十九年(1814)以拔贡入京就读太学,治汉学、宋学及《公羊传》,并与龚自珍切磋古文辞。

嘉道之时,清朝已入衰世。魏源以天下为己任,讲求经世之学,力图以之谋求国富民强,从而成为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他由习王守仁心学而改从今文经学(见今文学派),论学以“通经致用”为宗旨。对于充斥朝野的考据学风和理学的性理空谈,皆加贬斥;指出汉学“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宋学同样“无一事可效诸民物”。他反对拘泥古制,依据《春秋》公羊家说,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这种思想,不为时人所接受,故他自道光二年(1822)后历经会试而屡不中。

道光初年,魏源曾先后任江苏布政使、巡抚幕僚,主持《皇朝经世文编》纂辑事宜,对海运、水利诸政多所建言,力主以海运代河运,重申“惟海运可再造东南之民力,惟海运可培国家之元气”。道光八年,入京任内阁中书,与同官龚自珍以讲求匡时救弊之学而齐名,有“龚魏”之称。后居父丧侨寓扬州,深得两江总督陶澍倚重,力赞陶澍以票盐法整顿淮北盐务。后法行淮南,使两淮盐课成数十万增长,年收银五百万两。促成两淮盐法改革,是魏源对当时盐政的重要贡献。

鸦片战争爆发,魏源一度应钦差大臣裕谦聘,入浙江参赞军务。兵败,感愤时事,撰成《圣武记》十四卷。他深以鸦片战争败北为国耻,试图用清初以来的武功之盛激励民气,重振国威,抵御“英夷”,并提出了一些强国的具体建议。他针对积弊,于兵饷主张开源节流,整顿财政,“采金更币”;于河工主张修复黄河故道,导河于大清河入海。又遵友人林则徐嘱,据林所主持译编的《四洲志》,参以历代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海国图志》五十卷,后续增至一百卷。《海国图志》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表明魏源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

《海国图志》书影

道光二十五年,魏源终于得中进士。之后,曾任知县等职,官至高邮州知州。咸丰三年(1853)正月,应调协助安徽巡抚周天爵镇压皖北捻军。后因年逾六十,无心仕宦,遂断然辞官归隐,一直侨居兴化,手订生平著述,潜心研制佛学。七年三月,在杭州僧舍病故。

魏源学识渊博,才气横溢,一生著述甚富。除前述《皇朝经世文编》、《圣武记》、《海国图志》外,经学著作主要有《诗古微》、《书古微》、《两汉今古文家法考》等;史学著作主要有《元史新编》、《明代兵食二政录》、《道光洋艘征抚记》等;先秦子学著作主要有《孔子年表》、《孟子年表》、《老子本义》、《墨子注》、《孙子注》、《吴子注》等;文学著作主要有《古微堂诗文集》等;佛学著作则辑有《净土四经》。1976年,中华书局集魏源诗文杂著合为《魏源集》刊行。

(陈祖武)

魏徵

魏徵

(580~643)唐贞观时名相,以善谏著称。字玄成。先世是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后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西)。祖父魏彦,在北魏时曾欲删削各家《晋书》,成一家之言,未成。父亲魏长贤,是著名史学家魏收的族叔,博涉经史,北齐时为著作佐郎,欲承其父志,改撰《晋书》,后因讥刺时政,出为上党屯留令,其志未遂。

魏徵少孤,通贯书术,素怀大志,不营赀产。隋末农民起义爆发,魏徵诡为道士,以避世乱。大业十三年(617),武阳郡(即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举兵响应瓦岗军李密,以魏徵典书檄。魏徵代宝藏作启谢李密,为李密所重,召为文学参军,掌书记。后以“十策”说李密,未被采纳。武德元年(618),瓦岗军为王世充所败,魏徵随李密投奔李渊,遂为唐臣。魏徵请出使山东,李渊因署魏徵为秘书丞,东出关,先后劝降了据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的瓦岗军余部徐世勣及据守魏州的元宝藏。二年十月,魏徵在黎阳被窦建德所俘,署为夏政权的中书舍人。四年,窦建德、王世充相继为唐朝所灭,魏徵遂复归长安,任太子洗马。当时秦王李世民为争夺皇位继承权与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明争暗斗,魏徵劝建成亲自将兵出征刘黑闼,借机树立威信,结纳豪强,作为战胜世民的政治资本;次年,随太子至河北,建议释放囚俘,分化黑闼部众,黑闼果败。九年,魏徵又劝建成早除世民,未被及时采纳。六月四日,发生“玄武门之变”,建成、元吉被杀。秦王李世民获胜,不久即位,是为唐太宗。太宗素重魏徵之才能,遂化敌为我,引为太子东宫詹事府主簿,拜谏议大夫。以后相继任给事中、尚书右丞,封钜鹿县男,又除秘书监、参预朝政(即宰相)、侍中,进位左光禄大夫,进爵郑国公。晚年曾为太子太师。

唐太宗以虚怀纳谏著称于世,贞观一朝谏臣云集,著名的有魏徵、虞世南、王珪、刘洎、岑文本、褚遂良、马周等人,其中以魏徵最为杰出。他素有胆智,忠心耿耿,敢于犯颜直谏,面折廷诤,前后所奏二百余事,其中大部分保留在《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书中。贞观十一年(637)所上的《论时政疏》、《陈十思疏》(简称《十渐疏》)是他一生奏疏中最为重要者。综合所谏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居安思危,施行仁义;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举贤任能,斥佞退邪;坚持法制,力避任刑;虚怀纳谏,不责过激;偃武修文,少动干戈;善始令终,力防蜕变。魏徵所谏都是为了唐朝的长治久安,使太宗少犯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不小的作用。

贞观十七年,魏徵卒。太宗十分惋惜地对朝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太宗还亲自为魏徵撰成碑文,亲书刻石。就在这一年,太宗在凌烟阁图画二十四名功臣的肖像,魏徵名列第四。太宗晚年发动亲征高丽的战争,损失巨大,受创班师,扫兴之余懊悔地说:魏徵如果在世,就不会使我有这次出征。

魏徵以家学渊源,适应唐初统治之需要,亦略有纂述。唐贞观中修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代史,魏徵总领其事,其中《隋书》由他主要负责,并亲自撰写序论。此外,他还主编《自古诸侯王善恶录》,并为萧德言等所辑《群书治要》一书作序。

参考书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