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中国百科全书 > 分节阅读 18

分节阅读 18(3/4)

目录

今江苏省境内京(京口),三国孙吴于209年自吴(今苏州)迁此,211年徙都秣陵。

选定新都城的因素从上述三十六个大小都城的地理位置以及迁都的过程,可以看出当时各政权在都城选址问题上所考虑到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

①凡控制了黄河流域大部分土地并又欲统一南北的政权,往往建都于洛阳。因洛阳“居天下之中”,建都伊水、洛水可以通漕四方。既可控制黄河流域,又便于征伐南方。魏文帝曹丕为了统一南方,舍弃曹操经营了十多年的邺都而迁都董卓劫献帝以来荒芜了三十年的洛阳。魏孝文帝元宏自平城南迁,一度曾考虑都邺,但最后终于定都于永嘉乱后荒芜达一百八十年之久的洛阳,也是为了便于南伐。

②凡统治黄河流域西部地区的政权,往往定都长安,因长安自西汉以来即为全国政治中心,有四塞之固,进可攻,退可守,利于制内御外。十六国前赵、后秦、北朝的西魏、北周均都此。前秦虽拥有黄河流域大部分土地,但其根据地在西部。350年苻健攻入长安,即建为都。以后苻坚盛时其疆域南至邛僰,东抵淮泗,西极西域,然关中终为其心腹之地,故仍都长安。

③凡统治黄河流域东部地区的政权,往往定都于邺。因邺处于古代“山东”(一般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的中心,背靠山西高原,东、南、北三面为经济最发达的黄淮海平原,居高临下,有建瓴之势。再自战国西门豹等人引漳灌溉和曹操开白沟、利漕渠后,邺城周围的农业生产和水运交通十分发达。故曹操弃其多年经营的许而定都于邺。十六国时后赵、前燕和北朝的东魏、北齐据有山东之地,都以邺为首都。

④凡统治西南地区的政权必都于成都。这里是战国以来西南的政治、经济中心。三国蜀汉、十六国成汉皆然。凡据有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的政权都以建康为都城。因建康前临大江,南有重岭,所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形势险固,进可以规图中原,退可以划江为守。同时以长江为天然航道,西引荆楚,东连三吴,可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故孙吴政权自211年从京口迁都建业以后,虽两度迁都中游武昌,都不久即还都建业。因其地理位置远不及建业。东晋咸和年间发生苏峻、祖约之乱后,建康遭受严重破坏,“宫阙灰烬”,有人建议迁都豫章(今江西南昌)或会稽(今浙江绍兴),均未获同意,东晋王朝仍都建康。以后宋、齐、梁、陈沿袭不改。

⑤原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魏晋南北朝时即成为控制这一区域的割据政权的都城。如河西的姑臧原为凉州治,东汉以来,因“通货羌胡”,成为河西富邑。十六国时为割据河西地区诸凉的都城,酒泉、敦煌亦然。有的城市虽为地区中心,因自然条件或社会因素的不利,难以成为一个政权的中心。如江陵和武昌为长江中游两大军事重镇。侯景之乱后,梁元帝以湘东王、荆州刺史在江陵即帝位。因地处江北,无险可恃,不出三年即为西魏所灭,三国孙吴政权曾两次迁都武昌,然离东吴政权的根据地三吴地区过远,最后在江东世族地主的舆论“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康死,不止武昌居”的压力下,还都建康。可见两地虽为一方重镇,但不宜作整个南方政权的首都。

⑥边区游牧民族在其政权建立和势力逐渐进入中原地区的过程中,在都城的选址问题上,往往表现为不断从边区向内地迁移。如汉、前赵从离石迁左国城又迁蒲子再迁平阳最后都长安;前燕从大棘城迁龙城再迁蓟最后都邺;北魏从盛乐迁平城又迁都洛阳。这种迁移的过程也就是这一政权逐渐稳定和汉化的过程。

⑦有些边区民族在建立政权的军事征伐过程中,仍保留浓厚的游牧民族迁徙不定的习俗,故其政治中心也不断迁徙。如河西鲜卑秃发利鹿孤据有河西走廊东部和湟中一带,史称南凉。他认为“建都立邑,难以避患,储蓄仓库,启数人心;不如处晋民于城郭,劝课农桑以供资储,帅国人以习战射,邻国弱则乘之,强则避之”,故其都城屡迁。陇西鲜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亦同。赫连勃勃于407年自称夏王,部下劝其定都,他以为“专固一城,彼必并力于我”,不如以“云骑风驰,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后,救后则击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则游食自若”,故初无定治,至413年才筑统万城而都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