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2/2)
(漆侠)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见王安石。
王弼
王弼
(226~249)三国魏名士、玄学家。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幼而察慧,尤好老氏之学。通辩能言,为名士裴徽、傅嘏所知。何晏叹称“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矣!”遂以弼补台郎。弼性和理,乐游宴,解音律,善投壶。嘉平元年(249)因事免官,其秋遇疠疾亡。王弼好论儒道,竞事清谈,与何晏、夏侯玄等同是魏晋玄学的开创阶段——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史称正始名士。他抛弃了两汉以来烦琐的经学和谶纬迷信,采用思辩哲学的形式,以探讨宇宙本体问题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最高本体——“道”或“无”。他把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引向“以无为体”、“以有为用”的本体论,认为在自然界之上,有一个非物质性的实体,这个实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据,由此建立起“以无为本”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学说,又称“贵无论”。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上,主张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根据“自然”、“无为”的原则对待名教,只要符合这个原则,名教则完全是必要的,表现出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倾向。其“圣人有情”说认为,圣人能体现自然之道,以“无”为体,但圣人五情与众人同,故不能没有哀乐的感情。圣人与众人的区别仅在于“应物而无累于物”。他曾与傅嘏讨论孔、老异同,仍以孔子为高,反映了他维护名教的真实立场。其主要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以及《论语释疑》等。现较为通行的王弼著作的释本有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楼宇烈《王弼集校释》。
(李中华)
王充
王充
东汉著名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卒于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5)。出身“细族孤门”,早年到京师洛阳太学受业,师事班彪。常游市肆,阅览所卖书,博通百家之言。后归家乡教书,先后任县、郡功曹、州从事和治中等职。辞官还家后,其友谢夷吾曾上书推荐他的才学,汉章帝特诏公车征辟,因病不行。他晚年虽生活潦倒,但仍撰写《养性书》十六篇,现已散佚。所撰《论衡》是一部富有新见的哲学著作,历来著录为八十五篇,今传世各本,《招致篇》均有目无文,实存八十四篇。王充在《论衡》中提出了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物质性的“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其属性“自然”、“无为”。他否定了董仲舒以来把天说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认为天有意识地创造了自然界万物的理论。从无神论出发,王充区别天道和人事,批判了汉代统治者宣传的“君权神授”和谶纬、符瑞、灾异、祭祀、卜筮、禁忌、鬼神等迷信思想,他认为帝王也是人生的,不是天神的后代。所谓符瑞,都是“和气”产生的“常有之物”,并非天神有意安排。帝王的主观感情不能影响天地的变化,自然灾异不是天神有意用以谴告帝王的。他否认灵魂不灭,人死为鬼。认为人死则血脉枯竭,精气灭绝,形体腐朽,变成灰土,不会成为鬼。在认识论上,王充重视感觉经验,认为人要获得知识,须依靠耳闻目见,“生而知之”和“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事情是没有的。同时他也重视理性思维,主张dú • lì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他认为为了探求知识,质问和驳斥孔子,也不“伤于义”,“逆于理”。王充的这些观点与传统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传统的尊孔观念有所不同,其著述在东汉末期以后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当时生产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王充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作了不少错误的解释。他无法把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不得不用宿命论来说明人间富贵贫贱的现象,认为“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等。这是王充思想的重大局限性。
《论衡》书影
(吴树平)
王宠惠
王宠惠
(1881~1958)中华民国时期外交、司法高级官员。字亮畴。广东省东莞县人。其父王煜初是香港基督教堂牧师。王宠惠幼年在香港上小学、中学。1900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堂法科。1901年留学日本。1902年转赴美留学,获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又取得英国律师资格。1904年在纽约协助孙中山撰写《中国问题的真解决》英文稿。1911年在广州加入同盟会。参与筹措经费发展会员的工作。武昌起义后,任民军代表伍廷芳的参赞,并出席在南京召开的各省代表会议,被推为副议长。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总长。3月改任唐绍仪内阁的司法总长。6月因忿于袁世凯的独裁,与同盟会阁员一起辞职。不久往上海,在孙中山创办的铁路总公司任顾问。1916年5月任西南反袁护国军军务院外交副使。1917年赴北京任法律编纂会会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