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真香!还敢说你不是投机倒把!(2/4)
听了顾骜开口就是两块钱,中年人拿搭载脖子上的破毛巾擦了擦脸,歪着嘴反问:“小兄弟,买过东西没?知道两块钱瓜子有多少么?”
顾骜无所谓地说:“就给我称两斤呗,不用找了,剩下的钱,买你回答我几个问题。”
中年人把叼在嘴里的卷烟重新往耳朵后面一插,咧嘴一笑,挥手就是一铲,舀起满满一勺炒瓜子,倒进一张叠成三角的《人人日报》里。
“不用称了,两斤只多不少。”中年人很自信地把报纸包递给顾骜,“想聊点什么,不影响我做生意就行。”
“你是年广久么?”顾骜也不想跟一个小贩虚与委蛇,就开门见山了。
毕竟他已经是大学生,小商小贩只要知道他的身份,基本上能回答他问题的,都会回答。
78年的大学生可是很稀罕的。
中年人被这么问,竟然还有些得意:“看你们样子,也是外地读书人吧。看来我年老六的名气不小么。”
果然是他。
顾骜又问:“我记得你不是本地人吧?怎么想到跑来宣州做生意。”
年广久心情不错:“我隔壁芜州的,卖炒货都这样的——人家买了炒货放家里,起码能吃几个月,老呆在一个地方怎么卖得出去?再说都快过年了,当然要把各地都跑一圈了。我一个县最多留两天。”
顾骜听了暗暗点头,意识到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干果炒货是易于长期存放的东西,所以大家买了之后,很久都不用再买。而且还有半个月就是春节了,国人都有过年的时候摆果盘、招待拜年客人的习惯,所以瓜子花生这些东西,确实是年前销量最好。
而年广久的根据地在芜州,也是地处徽省的江南部分,所以生意覆盖芜州、宣州和马山三地,也就顺理成章了。
短短几句话,就能分析出这人颇有朴素的生意头脑。
连一旁的马风,都几乎想掏出小本本记笔记。
顾骜随即又问了个他最关心的问题:“大叔,那你炒瓜子,要请帮工么?”
这个问题让年广久警惕了些,不过看在顾骜像是个爽快人,他还是回答了:“忙的时候请四五个帮工,平时自家人就够了。瓜子都是收来的,又不用自己种。”
顾骜:“那你不准备扩大雇佣规模吧?”
年广久:“怎么可能!现在就够偷偷摸摸了,谁敢再多招人!”
顾骜听了,暗忖:只要不扩大规模,年底的会开完之后,他的案例倒是值得上达天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