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381(2/3)
可惜他不知道,曹化淳这个人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因为曹化淳非但是太监,还有特务背景,他原本在东厂干过,到司礼监后,跟现任东厂提督太监王之心是哥们,关系很铁。
而今温大人竟拿他开刀,实在是搞错了码头。曹公公勃然大怒,立刻跑到东厂,找到王之心,商量对策,毕竟温体仁老奸巨猾,无懈可击,要彻底搞倒他,必须想个办法。
商量半天,办法有了。
先去找皇帝,主动报告此事,说事情很复杂,后果很严重,于是皇帝大人也震惊了,下令严查,事情闹大了。
接下来,就是去抓人,温体仁是没法抓的,但张汉儒一干人等,随便抓,抓回来,就直接丢进东厂。
据说东厂的刑罚,总共有上百种,花样繁多,能够让人恨自己生出来,比什么测谎仪好用多了,所以但凡丢进这里的人,都很诚实。
张汉儒之流,似乎也不是什么钢铁战士。按史料的说法,进来的头天晚上,曹化淳去审了一次,就审出来了,除了交代本人作案情况外,连幕后主使温体仁先生的诸多言行,也一起交代了。
曹化淳拿到口供,立马就奔了崇祯,崇祯看过之后,沉默了很久,然后,他说了四个字:
“体仁有党!”
这四个字的意思,用江湖术语解释:温体仁,是有门派的。
崇祯是不喜欢门派的,作为武林盟主,任何门派他都不喜欢,像温体仁这种人见狗嫌的家伙,虽然讨厌,但用着放心。
然而这件事清楚地告诉他,温体仁同志也有门派,虽然门派比较小,但再小都是门派。
然后,他拿来了一封奏疏。
[1735]
这封奏疏是温体仁的辞职信,按照他的传统,为了彻底表示自己的清白,他写了这封文书,说自己身体不好,估计也帮不了皇帝了,希望让自己回家养老。
类似这种客气信件,崇祯也会客气客气,写几句挽留的话,然后该怎么干还怎么干。
然而这一次,在这封奏疏上,他只写了三个字。
奏疏送到温体仁家时,他正在吃饭,他停了下来,等待着以往听过许多次的客套话。
然而这一次,他只听到了三个字——放他去。
放他去的意思,大致有以下几种:滚、快滚、从哪里来,滚哪里去。
据说当时就晕了过去。
温体仁终于倒了,这位聪明绝顶的仁兄,从顶上摔了下来,他落寞地回了家,第二年,死在家乡。
明代最后的一位权奸,就此落幕,确实,最后一个。
天才的计划
温体仁下台,最受益的人,应该是杨嗣昌。我查了一下,他崇祯十年(1637)三月当兵部尚书,温体仁是六月走人的,按照温先生的脾气,像杨嗣昌这种牛人,不踩下去,是不大可能的。
温体仁走了,杨嗣昌来了,不久之后,他就将进入内阁,实践自己天才的计划。
按照杨嗣昌的计划,要实现十面张网,现在的人是不够的,必须再增兵十二万,
要增兵,就得给钱,按杨嗣昌的算法,必须增加饷银二百八十万两以上。
这个计划极为冒险,因为这笔钱杨嗣昌是不出的,崇祯也是不出的,唯一的来源,只能是找老百姓要,具体说来,就是加租。
比如原先你一年交一百多斤粮食,全家还能丰衣足食,张献忠、李自成打过来的时候,你可能会出门看热闹,然后回家吃饭。然后官府告诉你,加租,每年交两百斤,结果全家只能吃糠,再打过来的时候,你就会出门,帮李自成叫声好,让他们往死里打,帮你出口气。
再后来,官府告诉你,再加租,每年交四百斤,结果全家连糠都没法吃,不用人家打上门,你就会打好包袱,出门去找闯王同志。
为了搞定西北民变,崇祯已经加过几次租了,如果再加,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很多大臣坚决反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