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268(1/4)
给大明神宗皇帝的报告(他算是明神宗属臣),这份东西可作为上下级的规范文本,说到自己的看法,都是“臣窃念”,说到明朝,都是天兵、天朝,大明皇帝英明神武,大明总兵神兵天降,从头拍到尾。
而开战后,明军是“天地为之摆裂,山渊为之反覆”;自己(朝军)是“小邦袖手骇缩,莫敢助力”,;日军则是“螳臂据辙,无敢抵敌”。照他的意思,日军是碍于明军的神威,一触即溃了。
而讲得最详细,也最实在的,是第四个版本。
根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事情是这样的:
在战斗陷入僵局后,李如松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派出了使者,去找小西行长谈判。
对于这个决定,很多人并不理解,人都围住了,还要谈什么判?
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明智的决定,因为此时日军主力已被歼灭,平壤也已攻克,战略目的已经完全达到,目前最需要的,是争取时间修整,以防敌军反扑,而城里面放着这么一群亡命之徒,硬攻不但耗费精力,伤亡也会很大,时间一长还可能生变,所以还是谈判最划算。
李如松的谈判条件是这样的:
“以我兵力,足以一举歼灭,然不忍shā • rén命,姑为退却,放你生路。”
这意思是,我可以灭了你,但无奈心太软(其实是太费力),就放你们走了吧。
小西行长是这样回复的:
“俺等情愿退军,请无拦截后面。”
他的意思是,我认输了,麻烦逃走的时候高抬贵手别黑我。
如此看来,也算是皆大欢喜,双方达成协议,明军撤去包围,日军在万分警戒之下,手持武器逐步退却,撤出了平壤城。
局势发展到此,看似平淡无奇,但怪也就怪在这里,既然事情圆满解决,为什么在官方报告中,却都没有提到这件事呢?
这大致有两个原因,其一、跟敌人谈判,把敌人放走,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有什么样的结果,似乎都是不大好宣扬的。
而第二个原因,应该算是人品问题。
[1223]
如果小西行长了解李如松,或者听说过半年前宁夏叛乱的经过,相信即便打死他,也绝不会和李如松谈判。
因为根据李如松的性格,以及宁夏叛军首领哱拜的最终结局,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李如松,至少在这方面,是个不守信用的人。
几乎就在小西行长带领日军退出平壤的同一时刻,李如松叫来了查大受,交给他一个任务:领兵三千,赶赴江东小路埋伏。
困兽是不好斗的,但只要把它放出来,就好斗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