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258(2/4)
听到这句话,所有人都沉默了,经过商讨,明朝确定了最后方针——出兵。
因为说这句话的人是万历。
很多人都知道万历皇帝很懒,知道他长期不上朝,知道他打破了消极怠工的最长时间纪录(之前这一纪录由嘉靖同志保持),但有一点很多人并不知道:
他虽不上朝,却并非不管事。
因为一个不会管事,不会控制群臣的人,是绝不可能做四十八年皇帝的,四十八天都不行。
事实证明,由始至终,他都在沉默地注视着这个帝国的一举一动。而现在,是说话的时候了。
[1177]
应该说,这次万历皇帝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判断:日本的野心绝不仅于朝鲜,一旦吞并成功,增强实力养精蓄锐,必定变本加厉,到时更不好收拾。
打比不打好,早打比晚打好,在国外打比在国内打好,所谓“无贻他日疆患”,实在是万历同志的真知灼见。
万历二十年(1592)七月,明朝向朝鲜派出了第一支军队。
受命出击的人,是辽东副总兵祖承训。
祖承训,辽东宁远人,原先是李成梁的家丁,随同李成梁四处征战,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勇猛善战,是一个看上去很合适的出征人选。
看上去很合适,实际上不合适,这倒不是他本人有何问题,只是因为在鸭绿江的那边,有十五万日军,而祖将军,只带去了三千人。
更滑稽的是,他并非不知道这一点,在部队刚到朝鲜时,朝鲜重臣柳成龙出来迎接,顺便数了数队伍,觉得不对劲,又不好明讲,便对祖承训说道:
“倭兵战斗力甚强,希望将军谨慎对敌。”
祖承训的回答简单明了:
“当年,我曾以三千骑兵攻破十万蒙古军,小小倭兵,有何可怕!”
首先我们有理由相信,祖承训先生吹了牛,因为虽然李成梁很猛,似乎也还没干过如此壮举,打下手的祖承训就更不用说了。
其次,祖承训实在是自信得有点过了头,别说十五万名全副武装的日军,就算十五万个白痴,站在原地不动让他砍,只怕也得十天半个月。
但就此言败似乎为时过早,祖承训所带的,是长期在边界作战的明军,战斗力较强,就算和日本人死磕,也还是有一拼。
然而,事情似乎进展得比想象中更顺利,这一路上,祖承训压根就没碰上几个敌人,他更为自信,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向目标赶去。
平壤城,已在眼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