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156(1/2)
守仁没有睡觉,朱宸濠前半夜忙活时,他派人看,等朱宸濠完事了,他开始在后半夜活动,整整活动了一宿,搞定。
从后来的事情发展看,王守仁是应该看过《三国演义》的,而且还比较熟。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二十六日晨
朱宸濠起得很早,因为今天他决定杀几个人。
在旗舰上,朱宸濠召开了战情总结会,他十分激动地痛斥那些贪生怕死、不顾友军的败类,还特别点了几个人的名,那意思是要拿这几位拿钱不办事的兄弟开刀。
可还没等他喊出“推出斩首”这句颇为威风的话,就听见外面的惊呼:
“火!大火!”
昨天晚上,王守仁作了明确的分工,将舰队分成几部分,戴德孺率左翼,徐琏率右翼,胡尧元等人压后,预备发起最后的攻击。
得力干将伍文定负责准备柴火和船只。
下面的情节实在太老套了,不用我说相信大家也能背出来,具体工艺流程是——点燃船只发动火攻——风助火势——引燃敌舰——发动总攻——敌军溃退。
结局有点不同,朱宸濠没有找到属于他的华容道,看到漫天火光的他彻底丧失了抵抗的勇气,乖乖地做了王守仁军队的俘虏,与他同期被俘的还有丞相李士实一干人等,以及那几个数字(闵二十四、凌十一、吴十三)家族出身的强盗。
不读书或者说不长记性的朱宸濠终于失败了,并为他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他有当年朱棣的野心,却没有他的能力。
所以他也只能到此为止。
[697]
一般来说,奸恶之徒就算死到临头,也是要耍一把威风的,刘瑾算一个,朱宸濠也算一个。
被押解下船的朱宸濠获得了高级囚犯的待遇——骑马,他浑然不似囚犯,仍然摆着王爷的架子,轻飘飘地进入了军营,看见了王守仁,微笑着与对方打起了招呼:
“这些都是我的家事,何必劳烦你如此费心?”(此我家事,何劳费心如此)
王守仁却没有笑,他怒视着朱宸濠,命令士兵把他拉下马,捆绑了起来。
王守仁不会忘记,这个谈笑风生的人为了权势和皇位,杀死了孙燧,发动了不义的战争,害死了许多无辜者,他是不值得同情的。
捆绑的绳索终于让朱宸濠慌张了,他现在才开始明白自己此刻的身份——不是藩王,而是死囚。
于是他开始求饶。
“王先生,我愿意削除所有护卫,做一个老百姓,可以吗?”
回答十分干脆:
“有国法在!”
朱宸濠低下了头,他知道等待着自己的将是什么。
不见棺材不掉泪啊,朱宸濠先生,悔晚了点吧!
七月二十七日,宁王之乱正式平定,朱宸濠准备十年,在南昌起兵叛乱,后为赣南巡抚王守仁一举剿灭,前后历时共三十五日。
一个月前的王守仁先生手无寸铁,孤身夜奔,他不等不靠,不要中央援助(也没有),甚至不要中央政策(没人给),转瞬间已然小米变大米,鸟枪换大炮,就此平定了叛乱,名垂千古。
此等空手套白狼之奇迹,可谓绝无仅有,堪称不世之奇功。
在我看来,支撑他一路走来,建立绝代功勋的,除了无比的智慧外,还有他那永不动摇的信念——报国救民、坚持到底的信念。
事情终于办完了,叛乱平定了,人抓住了,随从大臣三百多人愣是一个都没溜掉(打水战呢,人家咋逃),连通缉令都不用贴,更别说费事印啥扑克牌了,也算给国家节省了资源,多少为战后重建打个基础。
一切都结束了。王守仁曾经这样认为。
然而一贯正确的王大人错了,恰恰相反,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
一场真正致命的考验正在前面等待着他。
最后的征途
虽然时间晚了一点,可是宁王叛乱的消息还是传到了宫里,虽然此时王守仁已经跑到了吉安,准备反击,京城里的官员们却并不知道这一点。
[698]
他们只知道宁王在过去的很多年里,送了他们很多钱,这么看来,他的这次反叛一定计划严密,难以平定。于是乎京城中一片慌乱,收拾行李准备溜走的大有人在。
只有两个人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一个是自信,另一个是高兴。
自信的是兵部尚书王琼,他自拍着胸脯抚慰大家那脆弱的心灵:
“大家不要慌,我当年派王伯安(守仁字)镇守赣南,就是为了今天!有他在,数日之内,反贼必然被擒!”
说得轻巧,有这么容易吗?
至少在当时,王尚书的话是没有几个人信的。
高兴的那个人是朱厚照,他高兴坏了,高兴得手舞足蹈。
朱宸濠,你居然敢造反,好,太好了,看我亲自去收拾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