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立国(二)(2/4)
当初他封雷云为燕公只不过是想给雷云添点儿麻烦,因为他料定雷云十有bā • jiǔ不会真的去做这个燕公,可是事情的结果却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如今听闻雷云建立燕国,曹操心中可谓是有些酸涩,也有些嫉妒,可此时他偏偏又不能多说什么,毕竟当初封雷云为燕公是他所授意的,这一点几乎是众所周知。
虽说他并不贪图那些个虚名,但是眼瞧著他这位年纪轻轻的便宜女婿不但在名位上压他一头,连声威也渐渐地盖过他这位朝廷实际上的掌权者,他的心头便十分不是滋味;不过好在以国舅董承为首的一干忠于汉室的臣子闻讯之后再也坐不住了,纷纷将矛头对准了雷云,不断对其口诛笔伐,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朝廷中的矛盾。
……
再说雷云这边,他现在可没有工夫同朝廷中的那些汉室的死忠分子们打口水仗,这些事由他手下的文士们去做就够了,他现在正在为很多燕国的大事而劳心。
按照他的构想,此番内阁将设首辅一人,次辅一人,大学士五人辅政。大学士之下设协办大学士、学士、侍读学士、侍读、中书等官位。在内阁包括首辅在内的七名大学士之中,有五人他心中已然默定,分别为裴仁、裴信、田韶、田丰与沮授,其中一直作为文官之首的裴仁将出任内阁首辅一职,次辅一职暂且空置,日后将从其余六位大学士中选定;而余下的两个大学士人选,他却是有些犯难了……
按照资历与才干来说,他的老师兼岳父蔡邕与现任冀州长史的崔琰无疑是最恰当的人选,可是当他将此意告知蔡邕之时,这位年届六旬老人家想都没想便婉拒了,他与蔡琰力劝了半天,连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也始终未能让老人家改变主意。
虽然没能说动老师入阁,但是此番他的口水也没有白白浪费。在他的软磨硬泡之下,老人家最终还是推辞不过,十分不情愿地答应担任礼部尚书一职。
至于崔琰,无论其才干还是品格均无需多言,然而待日后裴信入阁之后,冀州刺史一职便当空置起了,而由崔琰这个本地人接任刺史一职无疑是最为合适,也最能让他放心。
苦思无人,最后他便破格让祢衡与徐庶这两个年龄相若的年轻文士进入了内阁之中!
之所也选择此二人,那是因为他对二人的品行才干知之甚祥,以他们那满腹才华与一腔韬略入阁辅政完全不在话下。
他的想法无可非议,但是此事一经公布却在整个燕国的官场上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轰动!
原因很简单,这二人实在是太年轻了!
不仅如此,二人的出身也让很多名门望族之人私下对此颇有微词……
祢衡倒也罢了,毕竟其跟著雷云也有几年了,而且现今还担任著幽州司马一职,才干过人,很得雷云与裴仁的器重,可那个徐庶是什么人?其不过是区区一介寒士,不但身份低微,跟随雷云充其量也不过几个月罢了,凭什么也能堂而皇之地进入燕国权力的中枢?
要知道,自雷云入主幽州以来便将幽州的名门大族给压得死死的;很多大族之人因为庸碌无学,就连出仕的资格都没有;即便有的人在官场上混了多年,此番也不过是在六部之中谋得了一个不高不低的职位,而此时徐庶这个声名不显的年轻寒士却能一飞冲天,成了官居一品的内阁大学士,这让他们如何能咽得下这口气?
对于雷云的决定,这些大族之人自然不敢公然非议,因此他们只能将攻击的矛头对准了徐庶这位燕国的新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