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9(2/2)
鹤苓清叹了一口气:“不能。”
“为什么?”
“因为有些人,他们是牵动星辰的人,而不能被星辰所左右。殿下,我不能在你还没有做那些事情之前就阻止你,但是请你明白,你一旦做了,就再也无法回头。你再也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帝王了。”
“伟大的帝王?秉承天意?”少年仰天大笑,却突然止住,冷笑着说出那几个字,“那就让上天去死吧。”
他大步走向一旁终年燃烧着熊熊烈焰的铜鼎,抽出一根火把,然后走向浑天仪旁那十丈高的旗幅,伸手将它点燃。
十二面画着星辰轨迹的长幅巨旗变成了火焰的巨树,抬头仰望,就像是赤龙震怒着冲进星空。
人们在远处观望神圣的瀛鹿星台,发现它的顶端光焰四射,如星辰降落人间,映红天际,不禁全都跪倒膜拜。
少年丢下火把:“上天如果要证明它的存在,就尽管把责罚降下来吧,但是我一天不死,便要嘲笑它一天,我想做的事,它拦不了我。”
十二面巨大的火旗在他身后缓缓坠落下来,像是神使折翅,把火光投向大地。
27
瀛鹿台被焚,圣颜震怒。牧云笙很快被囚禁了起来。人们说,六皇子很可能再也不能走出那个园子了。
那皇城深处幽僻冷寂的园子,被紧锁起来,那个曾才华天纵的少年像是就此消失在了这个世界上。
但就像是深埋在这繁华荣耀帝都最深处的一个蛹,没有人知道有什么在里面孕育。
“盼兮,我会去找到你。”那个声音在暗暗地说。
虹←桥←书←吧←←
第22节:苏语凝(1)
之二苏语凝
1
大端朝一统三陆九州气吞万里,到了明帝牧云勤这一代,已是三百余年。
牧云勤有十位皇子,皇长子牧云寒,痴迷于兵法武学,从小与当世名将们一起在校场习武演阵,到十六岁时,弓马枪法都难有敌手,却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一并饮酒行军,且在军中也颇有威信。将帅们也都亲近于这位性格爽朗英气四射的皇子。每每校场点兵,看“寒”字大旗至时,山呼海啸,万人应和。
而二皇子牧云陆也是一位奇才,他不爱武艺,却精于文略,即兴成诗,也下得一手好棋,能与国手抗衡。最令人赞叹的是二皇子胸中的韬略,他熟读史书,对古人旧事,常能有一番不同评说。于庙堂之上与群臣辩论,话锋锐利,雄视四方,已显王者风范。
人们都暗中评论说,若长皇子得继帝位,大端朝必能武力昌盛,再拓疆土,四方来伏,创旷世伟业。而二皇子继了帝位,则可政事清和,仓廪丰实,造繁华盛世。
却可惜,皇长子和二皇子都是这样的少年奇俊,却只有一个人能成为帝王。
2
华清殿中阳光熙暖,少女苏语凝坐在殿中,听不进太傅讲的史书,只偷望二皇子牧云陆。
少年皇子玉冠绣带,一支青竹笔握在手中,仰望屏风上的阳光,正若有所思。一举一动间,无不是少年清雅的风度。
皇长子牧云寒的位置却是空着的,他一早又习武去了。三皇子四皇子五皇子在二皇子的身边,同样的锦袍却像几个随从,完全被牧云陆的气质所压过。
苏语凝知道,偷偷望着二皇子的人并非自己一个。女孩们都清楚,长皇子太迷恋兵法武艺,能打天下却难以治天下。二皇子通读史籍,胸怀韬略,才是最可能成为太子的人。
但现在,人们望向二皇子之后,却难以不再望望她。因为那天占星大典,天相所示,她正是与二皇子姻缘相配之人。
苏语凝心中如鹿撞,从此再也不敢看二皇子的眼睛,怕他微微一笑时,自己就手足无措了。
她只是澜州小官宦家的女儿,只是因为有幸在红霞贯穿薇垣星宫的那一时辰出生,才被认为有皇后之兆,同其他几位同是那时辰出生的女孩被选入宫来,相比宫中来自贵族重臣之家的另外的伴读女孩们,她的身世就显得低微。所以她一直低头做人,从来不敢奢望什么。
◇欢◇迎◇访◇问◇.◇
第23节:苏语凝(2)
然而如今皇极经天派的占星大典之上,上天再次证实了她就是天命所指,把她的命运和二皇子牵在了一起,只要二皇子不犯下什么大错,他就会是未来的太子,直至皇帝。而只要她不犯下什么大错,皇上也不会违背天意将她遣离二皇子身边的,那么,将来……自己也许就是……
苏语凝不敢再想下去,她小小的心承受不了这样的重量。她一遍遍对自己说:一切都还太早,不要太高兴,不要让别人看出你正高兴。她知道有多少忌妒的眼睛正看着她,尤其是那些王公重臣的女儿们。
能入宫伴读的女孩,大的已十四五岁,小的不过五六岁,大多来自显贵之家,只有六个是像苏语凝这样因为出生时有奇异天相而从小吏平民家选来的。每个女孩子都明白,自己能入宫伴读,就意味着自己会是未来皇后妃嫔的候选者,她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皇族的打量之中。所以这些女孩儿无不是处处小心,精细仪容,常对了镜子练神态微笑,生怕在皇族面前一个行礼、一句对答做得不到位,就毁了自己的未来。而错失更是绝不能有,不然就可能连家族命运一起搭上。
她们终日在人前灿烂而娴静地微笑,其实内在早已心事沉沉。苏语凝初入宫时,对伴读女孩儿的心机之深,表面和睦无间、私下满腹计较惊讶不已。但日子一长,她自己也变得缄默谨慎起来。
3
课毕,少女伴读们在私下聊天,议论众皇子的好处,不想又演化出一场论战。
“大皇子武艺出众,所有武将都称赞,将来必然三军拥戴,他不是太子谁是太子。”有个女孩说道。
“可是当皇帝需要的是治国政略,不是东征西讨。论史谈策,连众谋臣都说二皇子见识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