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50(1/3)
没定数儿?”宁阳想了想,问道,“既然其他院儿都有专门的买办,为何厨院儿没有?”
刘阿愣了愣,回道:“回王妃,买办都是商户,王府里用的买办更是大商户。商户做的都是走南过北采买古董、布缎、首饰、家具、金银玉器之类的大买卖。这送菜送肉的赚不了多少钱,除了农家的,谁也不愿意做。因此只能去菜市上。”
宁阳笑了笑,说道:“这就是了,既然这小买卖大商户看不上眼,可农家的百姓却不会嫌钱少。为何不把肉、菜、蛋、调味料子、米面等物分类好,找几家东西新鲜的农户,让他们夏秋两季按王府所用每日晨午送上府来?如此不是省事又省力?”
刘阿闻言又是一愣,躬身说道:“是,王妃明鉴,老奴怎么就没想到这法子呢?”
宁阳却笑了笑,只怕不是没想到吧?王府里的管事,放到现代去,都是管理方面的经理级人物了。内院儿总管差不多也算是个总经理了吧?可能想不到这个?之所以想不到,只怕另有原因吧。只是这刘阿平时办事还是得力的,看着不像是个贪图小便宜的,他把别的院儿都管得还不错,唯独厨院儿没什么规章,为什么呢?
“上个月厨院儿用了多少银子?”宁阳试探着问道。
“回王妃,总共三百二十三两七钱。”
“三百多两?”宁阳这回可真是愣了。好半晌她才道,“厨院儿的账本可在?去拿来我看看。”
刘阿没想到宁阳竟然还会看账目,这让他有些惊讶,但还是躬身应了,退下去之前,却听宁阳道:“悄悄地去拿,别让人见着。今儿下午与你说的事儿,不许传出去。”
待刘阿出了暖阁,一旁侍候的奶娘和月桂互看一眼,奶娘说道:“三百多两,我的祖宗喂,奴婢以前未进宫时,家里一年也就用个一两半银子。有时年景不好,节衣缩食的一两银子也能凑合着过。那时候村头的良田一亩也不过七八两银子,乡里的员外家里也不过几百两家当,那都算是让人眼馋的富贵人家了。这王府里家大业大的,就算几百号子人一个月也吃不了百姓家富户一辈子的家当吧?”
月桂也有些吃惊,说道:“奶娘说的是,奴婢未入宫前儿,家里还算殷实,奴婢的娘亲操持家里,去市上买斤肉也不过二十文钱。一家子一日有五十文钱,那都能有鱼有肉吃上一桌了。”月桂说话间奉了盏茶给宁阳,“依奴婢看,王府的厨院儿里这钱用的可真是多,指不定有什么鬼呢。”
宁阳点头喝了茶,古代金银出产地很少,很多人家都是用铜板的。一两银子抵一千二百多文钱,她也不相信王府里一个月吃东西能花三四百两银子。
这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就问出个事儿来。诸葛端云是亲王皇叔,比一般的亲王年俸要多些,每年银子一万五千,禄米八千。加上在朝中领着辅国总领大臣的官职,年俸两千,禄米八百。如此算来,仅帝都王府里每年就有一万七八千两银子。
“若按着总管的话来算,每年光绸缎布料要六千两、首饰一千,加上府里仆役的月钱、年节的赏银、厨院儿里每月三百多两的花销,王府一年能剩下的银子不足万两。”宁阳说道。
月桂听了说道:“还有呢,这些钱如果再购置些古玩器皿,每年节时各个地方总有年礼送吧?既然人家送了,王妃就得张罗着回礼,王爷虽说是皇叔,可也得给皇叔置办年礼不是?这样算下来,可还能有剩下的银子?”
宁阳一听有些晕了,确实是这样。当初在皇宫里时,元皇后每年到了快要过年时总是忙得脚不沾地,几乎年年那时候都会免了请安的礼。那时她还感叹皇后不好当,现在她就要感叹王妃也不好当了。如今想想,当初在内文学馆读书学画的日子,跟现在一比可真是无忧无虑多了。最起码只管好了自己,其他的都不必挂在心上,如今却要管个王府,几百号子人,当初没学家务管理可真是个错儿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