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16(2/2)
虽然骑兵多数使用的是弯马刀,但据现代科技人员研究表明,高速移动中的骑兵在与敌方骑兵对交锋时,使用狼牙棒的一方是占有优势的,这是因为狼牙棒的打击范围广,使用方便,马刀只有单面开刃,狼牙棒却是圆周面铁刺,无论哪一部分击打对手都会造成伤害,此外还兼具棍棒打击功能,其威力实在堪比现在街头斗殴时使用的王牌武器——三棱刮刀。
而且狼牙棒的批量制作费用低廉,没有统一标准,在棍棒上加装铁钉铁签等物体,几十分钟即可制作完成,简单方便,还可自由发挥创造力,如个别心理阴暗者会加装倒钩倒刺等,不死也让你掉层皮,实在让人胆寒,正是所谓价格便宜,量又足,他们一直用它。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明军的胜利决不是侥幸,在他们辉煌战绩的背后,是对先进武器的研发、战术的科学分析和战斗过程的细节编排,是无数军事战术科研人员的辛勤汗水的结晶。
所以在我看来,科学技术是第一推动力这句话实在是极为正确的。
和我们前面介绍过的沐英三行战法一样,朱棣的这套战法在后来的时代里也有很多近似品。
三百多年后,一位矮个子开始使用与朱棣类似的战法,他的战术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先用大炮轰,再用骑兵砍,最后步兵上。
可以看出,他的这套战法和朱棣时代的明军战法是比较类似的,正是凭借这套战法,他征服了大半个欧洲,并最终找到了一份和朱棣相同的工作——皇帝。
这位矮个子就是法国的拿破仑,他威震天下的资本正是他那独特而富于机动性的炮骑结合战术。
天才总是有某些共通点的。
会议开到现在,也该散会了,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个总结会议中了解一些明朝的战术思想和技巧,也算没白开这个会。
对了,差点说漏了最重要一点,以上我们已经概括了明军的战术思想和战斗方法,虽然这些都是明军取胜的重要原因,但先进的武器和战术并不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古往今来,所有战争的胜负关系都遵循着一个最根本的原理:
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参加战争的人。
马哈木失败了,他的挑衅行为终于换来了教训,明白自己没有与明朝对抗的实力后,他也步阿鲁台后尘,于永乐十三年(1415)向明朝朝贡称臣。
不过总体看来,马哈木这个人还是比较守信用的,至少比阿鲁台强,或者说他很识时务,可能是那惨烈的一仗给他的心灵以沉重的打击,他终其一生再也没有侵犯过明朝边界,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从史料来看,他也并没有闲着,此后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子孙的培养中。
很明显,他认识到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以瓦剌目前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绝对不是明朝政府的对手,但他也明白,先进的武器和战术从来都不是胜利的保障,统帅和参与战争的人才是最为关键的。
事实证明,他确实培养出了堪称英才的下一代。
他的儿子叫脱欢,二十年后杀掉了鞑靼首领阿鲁台,最终统一蒙古。
他的孙子叫额森,这位仁兄比他老子还厉害,干出了更加惊天动地的事,他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也先。
第八章帝王的财产
朱棣对待蒙古部落的这种指哪打哪,横扫一切的军事讨伐有效地震慑了瓦剌和鞑靼,自永乐十二年(1414)征伐瓦剌得胜归来后,明帝国的边界终于安静了下来,瓦剌奄奄一息,鞑靼心有余悸,“不打不服,打服为止”这句俗语用在此处十分合适。永乐大帝朱棣就这样用武力为自己的国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此时永乐大典已经修成,边疆平安无事,周边四夷争相向明朝皇帝朝贡,大明帝国可谓风光无比。
在朱元璋和朱棣父子的辛苦经营下,明帝国的文治武功达到了最高峰,国家繁荣昌盛、百业兴旺的景象又一次在中国大地上呈现,这固然是朱棣的成就,但究其根本还是朱元璋时代打下的良好基础在起作用,因为朱元璋就如同一个尽职的管家婆,早已为自己的子孙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让他们去照着执行。
事实上,朱棣时代奉行的仍然是他父亲的那一套系统,但朱棣本人在此基础上也有着自己的发明创造,下面我们将介绍朱棣统治时期出现的几个新机构,这些机构对之后的明代历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而且这些也确实可以算得上是朱棣辛苦劳动的结果,是超越前人的发明创造,值得一提。
我们先从最重要的一个说起。
这是一个全新的机构,是由朱棣本人设立的,但这个新机构的设立者朱棣做梦也不会想到,几十年之后,它会成长为一个可怕的庞然大物,庞大到足以威胁皇帝的地位和权力。
这个机构就是内阁。
永乐初年,被政事累得半死不活的朱棣终于无法忍受下去了,他总算领教了自己老爹朱元璋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精神,自己纵然全力以赴没日没夜的干工作,还是很难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他任命解缙等七人为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这七个人组成了明朝的第一任内阁,自此之后,朱棣但凡战争、用人、甚至立太子这样的事情都要与这七个人讨论方作决定,其职权责任不可谓不大。
但出人意料的是,内阁成员的官职却只有五品,远远低于尚书、侍郎等中央官员,这也是朱棣精心设置的,他对内阁也存有一定戒心,为防止这七个人权势过大,他特意降低了这些所谓阁员的品衔,他似乎认为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控制内阁。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错了。
谁也料不到这个当初丝毫不起眼的小机构最终竟然会成为明帝国统治的中枢,当年官位仅五品的阁臣成为了百官的首领,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机构的生命力竟然会比明朝这个朝代更长!
它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