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他就是郑和 下(2/2)
朱久炎倒是对这嗜酒的马和越来越感兴趣了,太监他见多了,也相处了不少,却从未见过这般豪爽的太监,极投他的脾气。
还有他的名字马和,与他湘王府的老实小太监马禾读音相同,让老是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为他挡箭断臂的马禾,也不知我湘王府的马禾是否变得精明了一些。
小宦官们再次倒满了两只海碗,二人不多说一句,端起海碗,再次碗碗见底,喝得痛快之极。
一坛酒下去,马和目光虽然仍旧朦胧,意识却反而越喝越清醒,口齿非常清晰地回答起了朱久炎刚才的问题。
“既可以喊三保太监也可以称我为三宝太监,都是我。”
“为何马公公有这么多的称呼?不知这其中有什么说法?”朱久炎继续发问。
“这就要说说我的生平了,我家中有兄弟姐妹六人,我排行第三,小名三保。入了燕王府之后,王妃对我甚厚,我便随王妃信仰了佛教,承蒙道衍大师引导受菩萨戒,取法名‘福善’。这样,我马和就成为了正式的佛门弟子。而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故王府的人也常以‘三宝太监’称呼我,意为‘信奉佛教的太监’。”
马和笑呵呵地打了个酒嗝,可能他平时规矩守惯了,谨慎惯了。但喝了酒之后,话匣子倒是全打开了,讲起话来那叫一个滔滔不绝,说得很是详细。
他真是郑和!!!
朱久炎已经完全确定,眼前这个嗜酒的太监便是那大名鼎鼎的郑和,虽然不知他此刻为什么不姓郑,但他说的这生平,却是与后世历史教科书上的完全吻合。
朱久炎拍着桌子,让宦官们的再拿来一坛酒,并大声说道:“今日要与三保公公一醉方休,不醉不归!”
若能接连把朱高炽与后世大名鼎鼎的三宝太监喝趴下,倒也是一个荣誉成就。中二思维充斥脑中的朱久炎灌起酒来,那叫一个起劲。
杯来盏去,三人再次较量了起来。
朱高炽本就过了临界点,哪还能喝,趴在桌上连连摇手。
而马和却有一副越喝越清醒的体质,所以才被燕王带着经常出入武将府邸,早就锻炼了一副好酒量,一向自负酒量过人,酒场上未逢敌手,没想到强中更有强中手,今天遇到了朱久炎。自己都喝的支撑不住了,对方却还是面不改色,委实不得不服。
………………………………………………
PS一下留言不收费:郑和确实是佛教徒,他家里是***,但他自己并不是。
下面列举一些郑和信佛的证据,有兴趣的书友可以看看,没兴趣的请跳过。
《佛说摩利支天经》经后永乐元年(西纪1403年)姚广孝题记中,郑和自述:“今菩萨戒弟子郑和,法名福善,施财命工部刊印流通,其所得胜报,非言可能尽矣。一日怀香过余请题,故告以此。”
郑和由始至终都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郑和下西洋,与宗教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那是他对他的国家所尽的责任,为的是他的世俗的伟大的国家,为的是皇帝的命令,而不是为了什么任何宗教。
《优婆罗戒经·卷七》郑和题记
为弘扬佛法,郑和平生曾致力于刻印佛经。他究竟刻印了多少佛经,已难稽考。从零星史料中,得知他曾向南京牛首山佛窟寺、鸡鸣寺、灵谷寺、静海寺、福建南山三峰塔寺、北京皇后寺及昆明五华寺都奉施过《大藏经》。送给故乡五华寺的《大藏经》,自杭州起运,水陆兼程,用了两个多月。令人想见卷册之浩繁、人力之消耗、财帛之动用,必然盛况空前。
郑和还屡屡出资,兴建寺庙、培修佛塔。据志乘所载,郑和早期重大修建活动是福建长乐县太平港云门寺和三峰寺塔。塔为七级八面仿木结构石,始建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至明初已行将倾圮。经郑和出资修葺,焕然一新,至今仍傲然立于南山之巅。
郑和同时还大修了三峰塔寺,弘其规制,使寺庙“殿堂禅室,弘胜旧制”
郑和还在沿海各地大建“天妃”庙(港澳台多称“妈祖”庙),其中以南京、太仓、长乐、湄洲等地的声名最着。郑和在永乐七年(1409)特为福建湄洲即天妃故乡的大寺请封,皇上特授天妃“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称号。从此“天妃庙遍天下焉”!
明代东南亚诸国普信佛教,有些国家如暹罗、真腊、锡兰山、占城、柯枝、白葛达等等,佛教徒均占国民人数百分之九十以上。郑和以特使和佛门信徒双重身份出使这些国家,礼佛布施、修寺建庙,将大量金银珠宝、丝帛瓷器献给寺院,赢得诸国的欢迎和友谊。
郑和在海外各国所做佛事功德,至今仍深深积淀在异国广大人民的记忆里。在南亚斯里兰卡博物院,珍藏着一块石碑,上面用汉、泰米尔及波斯三种文字刻着郑和在该国圣地锡兰山寺躬身礼佛,隆重布施的故事。碑立于永乐七年,如今成了中斯友好的历史见证。
郑和七下西洋,有五次到过暹罗(今泰国),除了礼佛布施,还兴建一寺,郑和亲自题匾曰:“天竺国”。该寺今犹在
郑和晚年退居南京碧峰寺,在寺内另辟一院名“非幻庵”,自号“非幻禅师”,还特意定做了金铜佛像十二躯、木雕罗汉十八尊,准备在最后一次(即第七次)出洋归来后,一并奉入寺内。不期夙愿未偿,在归航至古里国(今印度科泽科德)时染病不起,赍志而殁。后来归葬南京牛首山时,碧峰寺大和尚宗谦感于郑和生前的恩惠和遗愿,带着郑和定做的菩萨造像,以佛家礼隆重祭奠,代表海内外千千万万信众,梵呗赞颂,祝郑和光登上界,永入涅盘。
南京碧峰寺曾是郑和晚年生活过的地方,在1340年左右,郑和一度居住在那里,直到皇帝下令60岁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郑和接到圣旨后,认为自己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有可能会一去难返,于是,在亲友的见证下起草了一份遗嘱。谁料,他的预感竟成为现实,郑和在第七次航海时果真因病去世,享年62岁。
郑和的遗嘱到底有些什么内容呢?郑宽涛告诉记者,郑和是个信佛之人,一生捐建了不少佛教雕像,他在遗嘱中表示等他回来后将把所有佛教器物捐给碧峰寺。郑和病倒在海上后,他的后代和朋友帮其实现了愿望。记者获悉,家谱上的这个内容主要出处来自《非幻庵香火记》,书上用了几百个字描述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