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86(2/2)
他倾身俯过来,专注看我,黑眸深处映出我的容颜。
“阿妩,你是不是妖精变来的?”他伸手拈去我眉心沾落的一片花瓣,“竟然不会老,总还是这般美……我却有白头发了!”
他鬓旁果真有了一丝银白,可说话时的懊恼神气,却十足像个孩子。只有同我说话时,他才不会自称“朕”。
我用指尖扯去他那一根白发,认真地看着他,“是,我就是变来迷惑你的妖精。”
他笑起来,捏我脸颊。
“妖精都会活很久,所以,我还要祸害千年,一直一直缠住你。”我握住他的手,与他十指交缠,紧紧相扣。
已经熬过了一个冬天,我还要继续努力的活下去,哪怕一天,一月,一年……能多一天,便多一刻的相伴。
他不语,深深看我,用力扣紧了我的手指,眼底有隐约湿意。
「全文完」
后记:
太初元年,神武高祖皇帝即位,四海靖平,天下咸归。帝在位一十六年,修典制,兴民事,启寒庶之贤,革门第之弊。废六宫御制,终生无妃嫔采侍之纳,圣躬严俭,帝后情笃。皇后王氏,出琅琊高门,德配令望,淑行坤德,诞太子、延熙公主。太初四年,皇后薨于含章殿,时年二十九。上悼痛,乃辍朝七日,群臣哀笃。有司奏谥懿皇后,上特诏曰“敬”,谥懿敬皇后。
太康九年,上崩,谥神武高祖皇帝,与后合葬永陵。
太子继位,兴“崇光之治”,宇内承平,开盛世之初。
番外一
薄雾漫过远处高低田垄,在清晨阳光下渐渐散开。
青瓦粉墙隐现在阡陌桑梓间,牧笛声悠悠响起,陌上新桑已绽吐绿芽。
李果儿背了柴禾,轻手轻脚推开院门,将柴禾轻轻放在墙根,仔细砌好。
不留神滑下一根,骨碌滚到井台下,惊动了藤萝旁酣睡的花猫,咪呜一声跳上窗台,伸个长长的懒腰。
李果儿慌忙撮唇,挥手驱赶花猫,心中直埋怨这不懂事的畜生。
这会子先生还未起身,声响轻些,别惊扰了先生的好梦。
花猫懒懒蜷起尾巴,朝他眯了眯眼。
却听吱呀一声,竹舍的门从内而开。
先生推门出来,竹簪束发,只披了竹布长衫,天青颜色洗得发白,衣衫下摆被晨风吹得微微卷起。花猫跃下窗台,挨到先生脚边轻蹭,喉咙里呼噜着撒娇。
“先生起得这么早!”李果儿咧嘴笑,将手在衣襟上用力擦了擦,“我给您打水去!”
“果儿,我说过,不用你每日送柴禾。”先生瞧见地上的柴禾堆,微微蹙眉,神色仍是温煦,“这些事有福伯做,你用心念书,不可跑野了。”
李果儿嘿嘿一笑,老老实实垂手站定,平日惫懒神气半点不敢流露,只点头听着。
先生瞧着他那模样,摇头笑了一笑,徐步至井旁舀水。
“我来,我来!”李果儿手脚麻利,抢过水瓢,三两下打好凉沁的井水,“先生洗脸!”
先生笑了,屈指在果儿额角敲了一记,“念书不见你这般伶俐!”
果儿挠头直笑,瞧着先生挽起袖口,双手掬了水,俯身浇到脸上。
水珠顺着先生脸颊滴下,沾湿了鬓角,乌黑鬓间杂有一两缕银白,已是早生了华发。
清晨阳光照在先生脸上,映了水光,越发显出透明似的苍白,衬了乌黑的眉,挺直的鼻,刀裁似的鬓,怎么看都不像这烟火世间人物,倒似神仙画里走出来一般……李果儿看得有些发呆,见一行水珠顺着脸颊滑下,就要滴进先生衣襟里,忙欲掏出怀中抹汗的帕子递去,却又讪讪住了手,唯恐帕子脏污了先生。
先生将就着水,洗了洗手,一双修长如削的手浸在水中,比白玉还好看。
“先生,您从哪儿来的?”李果儿愣愣仰头,这个问题已经问过了七八次,却又傻乎乎忍不住再问,明知道先生每次的回答,都是同样的——
“我从北边来。”
这一次,先生仍是不厌其烦,微笑着回答他同样的问题。
李果儿知道,再怎么追问,也不会问出更多的答案来。
先生就像一个谜,不对,是太多的谜……叫他想上一辈子也想不出。
在先生到来之前,这村寨已经一百多年没出过读书人。
说来也是山水灵秀,丰饶淳朴的好地方,只是山重水远,道路迢迢,与外世隔绝得太久,罕有外乡人会翻山越岭来到这南疆边陲。
村寨里男女老少,只知耕种务农,日出而作,日落而夕,能识字的没有几个。
早些年,也曾出过一两个读书人,不久也都离乡远行,再未回来过。质朴乡人倒也安于淡泊,乐天知足,在老祖先留下的土地上勤勉耕种,家家户户衣食丰足。
偶有外乡人来到,总是全村的盛事,每家每户都争相延邀。
过了许久,李果儿还清楚记得,先生一家人到来时——
那年,李果儿的爹还在世,正是他冒雨赶夜路时,在山外峪口遇见这三人。
先生和他家娘子,携了一个白发老仆在暴雨之夜迷了路。显是一路风尘劳顿,三人都憔悴不堪,当时,先生受了风寒,病得不轻,走路都需他家娘子搀扶。
果儿他爹最是个热心肠的,一看先生病成那样,便将他们引到家里,找来寨子里最好的大夫,连夜挖来草药,总算让先生一家撑过了难关。
先生自称姓詹,为避北边战乱,携了家中娘子与老仆不远千里来到此处。
那姚氏娘子一看便是大户人家的千金,虽风尘劳顿,仍是容色极美,说话做事大有气派。
那白发老仆,更是精壮矍铄,力气堪比壮年男子。
村寨里从未见过这般风采的人物,老老少少都对他们敬慕得很。
最叫人敬慕的,却是先生。
初到来时,那是怎样一个人……布衣素服,病容憔悴,却有一双比山泉更清寒的眼,让最好的画匠也画不出的容颜。不论对着谁,他总是微笑,笑容温暖如四月熏风,眼里却有着总也化不去的哀悯,似阅尽悲欢,看懂了一切。
先生病愈后,身子仍是虚弱,便在寨子里住下来休养。
这一住,就是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