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丧事(1/2)
经过旷日持久的蹲守,大伙终于把贼人给揪了出来。
原来那群人来自织女镇旁边的赵桥村,赵桥有户人家的闺女嫁到织女镇,她从乔掌柜处低价买了粮食之后接济给娘家,不出意外被有心人给看了去。
因此,织女镇有粮食的秘密终于暴露。
整个明州城都陷入了没有粮食吃的境地,听闻织女镇有粮食的时候,很多人东拼西凑把自己的棺材本也拿了出来,就想来织女镇换点口粮,最后却被乔掌柜果断驱赶。
明白没办法光明正大买粮食之后,那等心思机灵的便打算从东小庄村后的杂草丛潜入织女镇。
几十个外村的汉子躲在杂草丛许多时日,刚打算行动就被巡逻的人给抓了个正着。
东小庄的人大多见过血,应对危险情况的经验更为充足。
当时正值金宝跟随织女镇的乡民巡视,他总觉得今夜不大安生,拿着家伙悄悄躲在阴影里,半个时辰之后果真见到人影靠近。
金宝赶紧让后头拿铜锣的乡民敲响铜锣。
事发地点在东小庄,东小庄众人来的最快。
因为有一部分人出来太匆忙,竟忘记了王宝兴不准他们拿出大刀的叮嘱,出来时有十来个人扛着大刀靠近贼人。
杂草丛里潜伏的人说是贼人,其实大多属于循规蹈矩的普通百姓,被饿极了才迫不得已抢夺粮食。
他们的恶意正处于萌芽阶段,在见识过真刀真枪搏杀的东小庄看来,不过小鱼小虾而已,压根无法构成威胁。
即使在夜里,大刀照旧锃亮,贼人们见了反而先腿软继而求饶。
他们选择不战而降有自己的道理。
东小庄的人手里拿的是什么是专门用来砍人的大刀
自己手里带着的只有菜刀、铁掀亦或锄头,根本没有半点胜算。
见到贼人们不曾打仗就立即求饶的熊样,金宝的嘴角抽了好几抽。
乡民们却没有东小庄众人那般镇定,胆子小的人甚至快抖成了筛子。
他本以为会有场硬仗要打,结果对面反而在东小庄大刀的威慑下直接求饶,这个结局委实不在意料中。
等等,他好像忽略了什么
织女镇为何会有十几把大刀
官府对盐铁管控极严,普通百姓只能拥有铁锅、菜刀、锄头铁锨,再多便没有了。
而且买铁锅菜刀的时候还需要往官府指定的铺子里去买,这种大刀根本就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接触到的。
木槿毕竟年轻,她听见动静之后赶紧和崇文崇武扛锄头出门了。
她看见十几个贼人吓得将手里的家伙给扔掉不停求饶的模样,将手中的麻绳递给金宝让他赶紧把贼人捆起来以防万一。
另外,木槿又给带大刀出门的人使眼色,他们终于意识到不对,纷纷回家放家伙。
奈何守夜的几个织女镇人已经看见了,总归是桩不小的麻烦事。
王宝兴拄着拐杖来到村后头时,便看见十几个贼人缩成一团仿佛乡民们才是来打劫的。
木槿先悄声同王宝兴说了有人把大刀拿出来的事,好让他心里有个数。
王宝兴气得跺了跺手里的拐杖。
自打来到南边安居,王宝兴无数次提醒车队里的人莫要将大刀拿出来,权当没有这个玩意,寻常有危险只要拿出锄头铁锨就成。
谁成想仍然有人没将他的话当作耳旁风,王宝兴光想到后头被传扬出去,整个人都要被吓死了。
趁织女镇其余人家没有赶过来,王宝兴高声道“无耻小贼,你是不是不晓得我们以前是做什么”
他指向崇远并方才拿出大刀的汉子“你看他们,以前在北边就是给官府做事的,他们可是扛着大刀随县太爷上山剿匪的人,你们这等小贼竟敢到太岁头上动土,胆子当真不小”
不光需要防备织女镇过来巡逻的乡民,同样要堵住十几个贼人的嘴,情急之下王宝兴只好给他们捏造了衙役的身份。
既然身为衙役,手上有把刀是正常的,倘若官府追问起来,只消说逃荒时来不及把大刀还回县衙便是。
虽然难免受到处罚,这种处罚却不致命,王宝兴思来想后唯有选择如此做。
织女镇的乡民听见王宝兴的解释,内心的惊骇终于少了些。
另外,为避免招来灾难,王宝兴在里正到来之后特地同他知会了嘴。
里正有他的小心思不假,却不算糊涂人,王宝兴暗示如此明显,他当然明白王宝兴的意思。
假如王宝兴没有童生功名,里正指定会怀疑他们的大刀和粮食来路不正,然而王宝兴的童生文书却被官府所承认,里正再没有怀疑的。
他觉得东小庄之所以隐藏自己手中有刀,应当是害怕官府追究他们私藏官家的物件,在看重人情的社会里,里正当然愿意帮忙隐瞒。
报官之后对他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得罪东小庄,实在太得不偿失。
里正直接对织女镇众人说“若没有东小庄,我们恐怕已经遭了难,虽说他们从前做衙役,咱们却不能到处宣扬他们有几把刀的事,即使婆娘孩子也不能说,反正知晓此事的统共咱们几个人,倘若宣扬出去我必不会放过你们”
“里正,我们不说,可他们呢”
有人为难地转头看十几个贼人,贼人把织女镇有刀的事宣扬出去又将锅扣在自己头上就不妙了。
早就被麻绳捆绑起来的贼人感觉到无边的恐惧。
他们担心这群人为了避免秘密被自己宣扬出去直接灭口。
听见络绎不绝的求饶声,里正脑袋里仿佛有无数只苍蝇嗡嗡叫,他看向王宝兴。
王宝兴本来打算将贼人报官来着,结果却被他们发现了自己的秘密,再报官的话,贼人指定会跟衙役把所有的事全交代了。
思虑良久,王宝兴与里正耳语几句,见里正没有意见才看向贼人。
“念在你们是初犯,我们便不报官了,想必你们知晓牢狱里头同样没有粮食,若将你们关押进去只有被饿死一条路,我暂且放过你们。不过”
听王宝兴说放过自己,他们眼泪都流出来了,奈何后头还有个转折,听得人害怕不已。
“不过我们从前做衙役顺了县衙几把刀的事被你们知晓了,为免将事情宣扬出去,我需知道你们姓甚名谁、家在何处,待有风声传出也好找你们算账去”
对于贼人而言,只要能保住性命,旁的事情都好说。
他们赶紧把王宝兴想知道的告诉他。
王宝兴飞快记录他们的信息,怕有人撒谎,他特地派族里的几十个后生压着贼人回他们家。
长的黑瘦的汉子跪下“老爷,我们再不敢犯浑了,求你莫要让我族里知晓此事,否则我哪还有活着的机会”
他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生怕王宝兴把自己押送到族里。
族长为人严苛,在他的命令下,族里好几个丧夫的寡妇被迫殉节只为得来贞节牌坊,男丁们出现小偷小摸之事亦要狠狠拷打,前几年还出现有人不慎被打死的事。
如果让族长知晓自己随人偷盗,他恐怕没有见到明日的太阳的机会了。
王宝兴道“只要外头没传出什么不该说的,我绝不将此事透露出去,送你们家去也是为了我们从前是衙役之事传出去好寻你们问话。”
王宝兴说得轻巧,其实就是为了秘密被传出去之后好找人算账。
当然,仔细同他们解释也是为了让几个人知晓后果,从而避免麻烦。
如今被麻绳狠狠束缚住,除却同意王宝兴的做法,贼人们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一路上心惊胆战,待织女镇和东小庄的几十个人将自己放回家中,他们才彻底放下心来。
同时,里正和王宝兴特地让人们传出风声
织女镇抓到几十个前来偷盗粮食的人,已经扭送到官府去了,听官爷说要重判贼人。
虽然消息是假的,但周边的百姓少有去明州城的机会,根本没办法验证消息的真伪,反而方便织女镇震慑那些垂涎粮食的人。
与此同时,周家出现了定居以来第一桩丧事。
周大山病死了。
自打上回和儿子兄弟将事情给闹大,除非去田里干活,其他时间周大山羞于出门见人。
他在家中着实老实了好一阵子,有时甚至会主动给重伤的周母倒碗水喝。
周母哪里享受过这等待遇,整个人战战兢兢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
周母和六个儿子被周大山打骂惯了,见周大山老实,心想安安静静把日子过起来最要紧,千万别再闹幺蛾子让旁人看热闹。
周大山刚开始也这般想的,虽说心里咽不下那口气,却着实不愿意让别人瞧他的热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