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草木之道(3/4)
“你且上前坐下,今日给你我要给你说的是丹道,它的前身就是草木之道,我先给你讲解什么是草木之道。
上古时期有三皇分别为燧人氏、伏羲、和神农我今日先给你讲神农的百草。
自古相传有三坟,昀是深奥难懂,先贤收集历代各名家对本草所做之论述,再加上我个人经验中所获得的知识,来从此书中得到一定的药物学知识,你要好好牢记,其中的药性之根据比较晦涩难懂我会讲的慢一些。
本草经成书年代,说法不一,姑且不论源起于何时期,但它是很早的一部本草药典。其地位是无庸置疑的,其原著早于失传,现在我手中的也是经过诸多努力才有的一份拓本。
原书共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其中植物药二百五十二种,动物药六十七种,矿物药四十六种,这些药大多疗效确实,至今仍被使用,其中涉及病症约一百七十多种。其中上药一百二十味,中药一百二十味,下药一百二十五味,一共定三百六十五味药,合于天数一年之日数。
五味之义──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
酸走筋,故筋病勿多食酸,筋得酸则拘急,收引益盛。
苦走骨,故骨病勿多食苦,骨得苦则阴益盛,令人重而难举。
甘走肉,肉痛勿多食甘,肉病得甘则壅气,臃肿益甚。
辛走气,气病勿多食辛,气得辛则散,而益虚。
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血得咸则凝涩,而口渴也。
天地分为阴阳五行,人也在强调这一点,即动则为阳,静者为阴。举例,人的血管内有成分如果没有阳气带动就是死物,那么根据这些又将药物划分为壮阳药和滋阴药。再根据天地五行划分分别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根据上面的再分为肝为青色、心为红色、脾为黄色、肺为白色、肾为黑色。五行之间相生相克,所以你看到很多药不止有一种物性比如苹果外红内白就是可用于滋养心和肺,其余以此类推。
再比如三七、八角等都是取阳数命名。
药根据不同的形态和根据不同的药的用法一般分为丸、散、膏、丹这四种药物剂型各有其独特的特性和用法。
丸剂:丸剂的外形呈圆球形,可以口服。它的特点是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且体积小,便于服用和携带贮藏。丸剂的制作通常会用蜂蜜或其他粘合剂,使之成球状。丸剂经常用于那些需要长期服用以持续发挥效果的情况,主要取的就是药缓力专。例如桂附八宝丸、六味地黄丸就是这类特性。
散剂:散剂是将药材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它可以分为内服散和外用散。散剂的特点是加工简便、易于吸收,且经济方便,是一种用途较广的速效剂型。散剂多为粉末状,可以直接吞服或用于涂抹。对于需要立即治疗的病状,例如喉咙脓肿无法说话就会用到三物小白三,直达病灶。
膏剂: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津膏、津膏、煎膏3种;外用分为软膏和硬膏两种。膏剂的特点是其黏稠性,可以长时间保存不坏。膏剂适用于那些需要缓释效果或是长期治疗的疾病,如持续性咳嗽。同时,它也可以用于外涂,发挥治疗或保健作用比如痔疮膏。
丹剂:丹剂经过特殊的制作和提炼,通常是高浓度的药物精华。为了确保药效和保存,丹剂通常会用特殊的方式保存,如蜡封。丹剂的特性是药效高,但具体用法需要根据具体的丹剂类型和用途来确定。小仙翁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讲到关于一种丹药的炼制,取一铜鼎将需要炼制的石药大成粉,再放入大火烤七日,将附着在壁上的药粉挂下,再放在黄土中蒙三日,以此反复三次最后制成丹药服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