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航海展与古董航海仪器(2/4)
展览馆为这群小学生们安排了一位专业的女解说员,她戴着耳麦,腰间系着一个小小的方形扩音器,声音很清晰.沐锦月灵机一动,拽着朱雄英的袖子,决定跟随着这群小学生,蹭一下讲解。
“各位小朋友,欢迎来到我们的航海展览。”女解说员的声音温柔而富有感染力,“在这里,我们将通过展示天文钟、六分仪等上百件珍贵的航海相关物件,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探索与冒险精神的大航海时代。”
她指着那些摆放在展柜中的物件,继续解说道:“这次展览,我们按照航海的流程,分为了计划、观测、航行、信号、潜水五大分展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和变化。”
随着女解说员的讲述和屏幕上3D动画的播放,参观的人们仿佛也被带入了那個波澜壮阔的时代,看到了航海家们如何在茫茫大海中寻找方向,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征服未知的海洋,展台上每一件展品都仿佛是一个小小的故事盒,打开它,便能窥见那段辉煌历史的一隅。
在最前面的“计划”分展区,摆放的基本都是航海日志,其中不乏看起来非常陈旧的那种,因为有玻璃罩子的保护,所以是不能翻阅的。
但是在旁边的一个看起来跟医院叫号机差不多的斜向固定屏幕上,却有一个被转换成pdf电子版的航海日志。
朱雄英用手指划了划,发现是1924年在苏格兰出版的《卡蒂·萨克号航海日志》,这艘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活跃于中英两地的运茶船,后来又改做英澳之间的羊毛生意,而且这艘船目前还保存在英国的博物馆里。
航海日志后面就是海图的发展和变迁,原始海图都是波特兰型海图或者是墨卡托投影法海图,前者跟中国古代利用牵星术制作的海图区别不大,都是描绘港口和海岸线的,在局部海域比较精准,后者则是大航海时代以后制作跨大洋航行海图的办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