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溥洽,建文帝主录僧(2/3)
三人从走廊另一侧,往大殿后院而去。
一会儿,便抵达一处幽静的别致院落。
院内花木郁葱,假山耸立,微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响声。
院落中间孤零零一张竹桌,两张竹椅,内周还摆放些许花草盆栽。
背对院门,有一僧人端坐在一张竹椅上。
听闻脚步声临近,僧人缓慢转过身来,苍老的脸孔上略显惊讶之色。
姚广孝当然认得他。
此人便是原鸡鸣寺主持,建文帝主录僧,高僧溥洽。
洪武八年,太祖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道衍经过应试被召入京师,却没授予皇室僧官,只获赐僧衣。
僧录司右善世宗泐,深知这位道衍和尚精通儒释道,怀才不遇,便推荐他入天界寺,谋一僧职。
而年龄比他小八岁的溥洽,此时也在天界寺修行,职位却比他还高。
因为溥洽是宗泐义子。
两人在天界寺相处五年,彼此相谈甚欢,相见恨晚。
溥洽敬佩道衍知识渊博,了解天文地理,通晓佛经典故,故在五年间虚心向其请教。
就这样,道衍与溥洽之间,有一种知音,亦师亦友的关系。
洪武十三年,溥洽调任鸡鸣寺主持,而道衍升任天界寺主持。
其中应该有溥洽,向其义父宗泐推荐说情的功劳。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太祖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
这时的宗泐,已是大明朝僧录司左善世,他举荐道衍为燕王主录僧,侍奉朱棣诵经祈福。
事后,道衍随朱棣到了北平,任庆寿寺主持。
时光荏苒,世事变迁。
十数年之后,道衍成了靖难之役的策划者,而溥洽成了建文帝朱允炆的主录僧。
两人各为其主。
朱棣入南京城不久,有人密报,说溥洽是朱允炆失踪的唯一知情人。
可他却矢口否认,并且缄口不言朱允炆的任何事情。
由于道衍姚广孝的恳求,朱棣并没有把他斩杀或下狱,而是软禁在鸡鸣寺的西番寺里。
当然,派出锦衣卫暗中监视。
“贫僧溥洽见过大师,不知大师前来,有失远迎请见谅。”
溥洽站起身来,双手合十恭敬施礼。
“不必多礼,老衲前来是有事跟你说。”
姚广孝面无表情,挥了挥手让青衣僧人和自己跟随的小僧弥都退出小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