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传国玉玺拉锯战(3/3)
袁术微微一愣,感觉孙策所说倒也有些道理。
孙策急着刷知名度,在袁术想来是不可能故意隐藏实力的。
谁不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明明有大胃王的实力,美食当前还要刻意留一半饭量?
那不科学!
再说了,孙策在庐江守孝1年。
从来没听说过他和哪路诸侯联系过,用传国玉玺换取兵马。
反而在守孝期结束后,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去打拼。
孙策又不是神仙,他怎么就知道自己一定会成功呢?
他要真有传国玉玺,岂不是通往成功的一条捷径?
最起码,袁术就愿意用上万兵马去换这块传国玉玺!
而且袁术相信,和他有同样心意的诸侯不在少数!
从孙策最近2年的表现来看,他也不是傻子。
宁可自己苦哈哈的去打拼,也不愿用传国玉玺换取一夜暴富?
在袁术的思维世界中,这本身就是件很矛盾的事情。
一时之间,袁术不禁有些将信将疑。
吃不准孙策手里到底有没有传国玉玺了。
从袁术的细微表情变化中,孙策捕捉到了有用的信息。
于是便加大忽悠力度,继续对着袁术疯狂输出:
“将军,传国玉玺不过是一块玉而已,说它是国之重器没错,可这块玉只有落到姓刘的人手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对于外姓人而言……末将认为这块玉远不及徐州这块地盘来的实在!”
“古有旧制,一州之主可以兼任其他大州之伯。末将代替将军去徐州走一趟,解了陶谦之危,将军便可趁机兼领徐州伯了。”
“如此一来,徐州这块缓冲之地,非但不会落到劲敌曹操手中,反而会成为将军的囊中之物,将军兼领二州,有没有传国玉玺在手,还有什么分别?”
汉灵帝刘宏恢复州牧制之前。
一州的最高长官就是刺史,若有人同时兼任两州刺史的话。
就以所在大州的刺史相称,另外兼领的那个大州则是称作“伯”。
比如说袁术,他现在已经是豫州牧了。
如果兼领徐州的话,就只能称作徐州伯。
而不是徐州牧。
毕竟,陶谦才是名正言顺的徐州牧嘛。
简单点说,徐州伯就是和陶谦这位徐州牧平起平坐的最高长官。
在徐州的地位与陶谦是划等号的。
孙策的这个提议,终于动摇了袁术索要传国玉玺的本意。
以豫州牧的身份兼任徐州伯。
再加上荆州境内的南阳和江东那几个郡。
袁术就等于是控制了大汉的半壁江山。
有没有传国玉玺在手,的确是没多大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