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一章布局天下(下)(2/4)
其答案就是设立专门的市场管理部门。
真正掌握市场生存大权的人是地方官府。监控整顿市场是地方官府的责任。当地的市场,就由当地政府去管理控制。
管理市场的最高长官为“市令”“市长”,又被人们称为“太市令”。
“太市令”在市场上的权柄很高。市场里混迹的小民和商贾,或许不知道刺史是谁,但太市令他们是绝对认识的。无他,因为这个太市令就是天天在市场里转悠,提醒你该交税的人。
“税务不可过高,朕曾说过,凡各国商人,只要凭借相关凭证,按照货物价值缴纳一定比重的税务,就可以在大齐规定的区域内自由贸易。无论本国子民还是他国商人,只要进入互市内,一律按照同样规则缴纳赋税,至于交易过剩,或者有其他用途,则可以通传州府,另行办理,斟酌收税……”
征收商税是朝廷管理市场的重头戏。这点,自然也是市令的重要工作。
商业发达,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商税的税种名类十分繁多。
那么当时时有哪些税种呢?有市租、估税、关津税,有牛埭税、桁渡税,此外陈朝等朝廷还频繁征收税外税。繁重的税收,朝廷的过多介入,使得商业渐渐变得毫无活力,无利可图,渐渐如同一盘死水。
这是南朝对于商税的态度。相对而言,北魏朝廷管理市场时更有远见。
进入北魏治下市场,只需象征性地缴纳一个铜钱。轻松的税额,给予老百姓更多的生存空间,也促进了北魏商业的蓬勃崛起。
高纬参考的,中和了一下南北两朝的征税模式,总体来说也不希望给予商户和平民过多的压力。不过工作却是更加精细了一下,从象征的收一枚铜板,到按照前后货物数目登记,核查账本之后,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征收税务。
“要注意好管理方面,商户的户籍、市场的秩序,都要统一!”
商人和非商,自然也要区分开来对待。否则不好加以管理。商人有自己的户籍。朝廷给予他们专门的户籍进行管理,他们的户口叫做“市籍”。
凭借“市籍”,朝廷能准确掌握市场内小商人的身份。
市场管理部门建有钟鼓楼,以撞钟击鼓为号,规定统一的开市、闭市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