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之技(3/4)
除在精神上攻心外,松下幸之助还巧于运用物质手段实行谓“高福利”政策:他鼓励职工向公司投资,建立“储蓄制度”。
在公司改组为有限公司后,开始实行附有奖励金的“投资储蓄制”。松下公司还建立了新的“职工拥有住房制度”,同时改善了宅分售、贷款制度,又建立了福利养老金制度,根据职工个人愿,把退休金改为终身养老金。
松下公司从1966年起,建立了工种与工作能力相结合的工体系,按照实力的顺序提拔和升级,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松下还向职工灌输所谓“全员经营”、“群智经营”的思想,即下电器的经营,是“用全体职工的精神、肉体和资本集结成一的综合力量进行经营”。宣传所谓的“职工自家事”,意在使职觉得“自己是松下电器的主人公”。松下幸之助建立了提案奖制度,公司不惜重金征求职工的建设性建议。吸取建议,可以善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激励职工的士气,给人一工人可以参加管理的印象,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使公司受益浅。
在松下幸之助采取的这些措施和策略的引导下,公司争取人心,职工对公司产生了亲切感,形成了一种与公司命运与共思想,积极投身于公司的生产和经营。
松下公司正是采用营造企业凝聚力的方法,迅速崛起,并且长盛不衰。
□苦心经营张裕白兰地名扬巴拿马
只要把握住机会,经过不懈的努力,任何人都有可能胜利。
1915年,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当主持人隆重宣布:
“中国张裕酿酒公司的白兰地,荣获本届赛会金奖”时,大厅里顿掌声雷动。年已古稀的张振勋走上领奖台,伸出满是皱纹的手,从主持人手中接过金光闪闪的奖章,激动得老泪纵横,浑颤抖。他无限感慨地说:“我终于如愿以偿,酿出了世界上最的美酒!”
1840年,著名的张裕酿酒公司创始人张振勋出生在广东大县一个乡村私塾先生的家中。虽然父亲在教书之余,还行医病,但家中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小振勋在私塾中跟着父亲了几年书,十三四岁时,就不得不辍学到姐夫家去放牛。在他16岁那年,家乡发生了罕见的大旱灾,到处都是饿死的人,小振每天和哥哥、弟弟一起上山挖草根,剥树皮,供一家人充饥。
正在这时,村里有个姓黄的南洋华侨从印尼雅加达回乡探亲,见荒严重,就慷慨地拿出钱来,送给同村每户人家一斗白米。乡们都非常感激他。张振勋很羡慕,就找到这位华侨打听,能不带他到南洋去做工挣钱。姓黄的华侨见他聪明灵活,手脚勤,便答应了。
张振勋到了印尼之后,虽然在姓黄的华侨帮助下有了一个身之处,但接连两个月都没有找到工作,最后只得去做非常危的矿工。
苦熬了3年后,张振勋才在一个福建华侨开设的纸行当上佣工。他深知这工作的来之不易,所以只要是老板吩咐的事,都认真踏实地去干好,即使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也从无怨言。
纸行的陈老板因此很看重他,先让他当推销员,后来又提拔他当房先生,把全店账务管理和银钱进出都托付给他。张振勋也辜负老板的信任,努力经营大小业务,当年纸行就获得了5万兰盾的利润。这时,有人暗中鼓动他找机会挟带店里的款项回家乡,去过快活日子。张振勋认为这样做是不道德的,坚定拒绝了。陈老板知道后,更加器重这个年轻人,觉得这是个靠住的人,所以把自己的独生女儿也嫁给了张振勋。
陈老板临终前把身后的事情,都托付给了张振勋。安葬了人以后,张振勋和妻子商量如何发展今后的事业。当地的商状况,发展前景最好的是酒行。因为,荷兰殖民主义者花天酒,大肆挥霍,时时离不开酒,而当地的居民中,好酒的人也很。所以他决定把纸行关闭了,改开酒行。
果然,酒行开业后,生意十分兴隆。张振勋是个有心人,在待顾客时很注意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结交各方面的朋友。
连当地的最高长官、荷兰人亨利都成了他的朋友。后来,在进行城酒税和典当捐务承办权的投标竞争时,张振勋得到亨利的助,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承办酒税和典当捐务,利润很,张振勋的财富也就与日俱增。同时,他又通过亨利的关系,把这种业务逐渐扩大到其它城市和别的商品中。短短几年中,张振勋成了当地有名的大富翁。
但是,张振勋并不满足,他一直在寻找更有前途的发展方。1866年,新的创业机会降临了。当地政府为了开发附近的岛,号召华侨投资进行垦殖。张振勋认为,南洋的岛屿土地肥,气候适宜,开发的前景一定会好,这是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于是他亲自前往同为荷兰殖民地的葛罗巴埠,创办了一个裕垦殖公司。公司雇佣了一批华侨工人,开垦出一片荒地,种植啡、椰子、茶叶等经济作物,并在田间套种杂粮。经过几年的力,原先的丛林沼泽变成了肥沃的田园。他的收入也随之不增加。
之后,张振勋又去苏门答腊经营垦荒事业,开办了亚齐垦殖司,先后办起了橡胶园、茶园、鱼池和银行,成为资财累累的“苏岛富翁”。
1891年夏天,应清政府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邀请,张振勋山东烟台商议投资事宜。在谈话中,张振勋提起一件旧事:10多年前他曾与一位法国领事同桌就餐,这位法国领事说到,中国津、烟台一带气候环境都适宜葡萄生长,用那里的葡萄可以酿出优质葡萄酒。如今到了烟台,他很想实地考察一下葡萄生的情况。巧的是盛宣怀也早有这个想法,认为烟台一带葡萄产丰富,售价低廉,很适合建葡萄酒厂。两人可谓不谋而合!
1894年9月,张振勋筹办的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得到了政府正式批准,并获得了在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山东三的15年专利和免税3年的政策优待。这是我国近代第一家同也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一家新式酿酒公司。
张振勋迈开了走向酿酒大王之路的第一步。他曾经经营过行,对于各国名酒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他又经营过垦殖公司,对于原料基地葡萄园的生产管理心中有数,这些都是他开办酿公司的有利条件。然而,对于酿造葡萄酒的工艺技术,他却完是外行。一开始,他请人从中国古籍记载中寻找有关资料,打自己试验。然而,我国的酿酒业虽然源远流长,但始终以粮食为主,关于葡萄酒的记载几乎是空白。张振勋不得不寄希望外国酿酒师。1892年春天,张振勋以重金聘请英国有名的酿师俄磷来烟台,两人合作得比较愉快。可惜两年以后,俄磷因拔牙而突然身亡。正值酒厂筹建的紧要关头,张振勋只得急再请新的酿酒师。有人推荐了荷兰人雷德弗。张振勋让雷德开始试酿葡萄酒,自己又回到新加坡去处理南洋的事务。不,雷德弗带着试制的酒样,到新加坡来向张振勋报喜,开口就吹自己的酒酿得如何如何好。可是张振勋把酒样拿到当地的家酿酒公司化验,结果却使他大失所望。化验师对他说:“从验结果看,贵国的葡萄质量非常好,但你们的酿造技术实在不,可能你的酿酒师根本不懂得酿酒!”张振勋这才知道,雷德弗来是个骗子,便把他赶走了。
不久,友人帮他从奥地利聘请了一位名叫哇务的酿酒师。
张振勋接受了教训,亲自陪这位酿酒师来到烟台,并对他进行了真的观察和考验,相信哇务不但酿酒技术精湛,而且为人忠诚实,这才把大局托付给他。
可是,哇务因为年事已高,且又体弱多病,只工作了很短一时期,就感到自己承担如此重大的任务实在力不从心,提出辞的要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