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代笔(2/4)
仔细一看,还真让何仁看出点问题。
沈周最擅长的就是山水,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的绘画技巧也不是一朝形成,而是有一个过程。
早期,沈周的山水以细笔为主,四十岁以后博采众长,风格逐渐变得粗犷,笔锋渐粗。
六十岁以后,他将吴镇多变的笔墨之道、王蒙画风中的细密厚润和黄公望笔法的雄伟潇洒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练达、浑厚、苍润的山水画艺术风格。
晚年的沈周用笔沉稳,浑厚简达,湿润苍茫,雄健而坚实,讲究一个刚柔并济,也被很多专家学者称为“粗沈”。
问题就出在这里,之前沈周的款识有“丁巳中秋”,表明是他七十岁时写的,但画的风格却不是成熟期沈周的风格。
山川的笔触确实很粗,也很雄伟,但仔细观摩却发现少了一点势,而且刚是有了,却不够柔。
比较像沈周中年时期的风格……
不对……何仁又仔细看了看,发现不够柔的是前两幅画卷,第三幅画卷上面只有寥寥几重山峰,和几棵松树,倒是刚柔并济,很像沈周的风格。
这是怎么回事?
靠!
何仁一拍徐青杰的大腿,他想到了一个词——代笔!
这就解释得通了。
整幅画被分割成了三块,前面两块是一个人代笔的,模仿沈周的风格,这个人可能功夫不到家,无法模仿出沈周晚年的shén • yùn。
而正是因为这一点,沈周才又补画了半幅,才出现了风格不统一的情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