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庙堂江湖 第九十四章,出东海(2/4)
为首者骑北方骏马,手托缠裹木棍的黄绸丝布,上面绣有金丝银线的祥云腾龙图。
稍有眼力劲儿都知那是当朝圣旨,由中书省拟稿,上递门下省审核,再由皇帝批准,或皇帝拟稿,中书省与门下省附议,总之三方签字落章方才生效,最后下放尚书省执行。
那举圣旨之人长的阴柔秀气,面容干净无毛的中年模样,头戴巧士冠,身穿白底绿色圆领袍,此为从六品内侍官服,不在文武之列,巧士冠在当朝多为宦官所佩,故而是当朝从六品内侍宦官。
如此官衔放在朝堂算不到出彩,但在内侍宦官行列也算一方人物,宦官又是老皇帝亲信,主管内务,故而他这从六品可能让正五品文武官僚都要低头客气。
内侍宦官爬到顶也就曹严那个内务总管级别,正四品,配紫衣朝服,放在满朝文武也是绝顶存在,仅次于正三品的六部尚书,而常伴皇帝,耳旁风更是风轻云淡改变事件走向。
例如此次下圣旨诏安乱臣遗子赵正立的策略,便有曹严的身影,虽说圣旨老皇帝一人说了不算,还需门下省与中书省等侍郎落笔盖章。
但中书省的中书令由太子宋朝严代理掌管,即便他对亲近诚王的赵正立没好感,为了老皇帝那把椅子,自然顺从他父皇。
门下省侍中侍郎夹在中间也左右难处,一个是当朝皇帝,一个是未来储君,自然没任何异议。
从六品宦官在骁骑卫队当中扫过赵正立几人,尖锐嗓音喊:“圣旨到!成都郡路,道家圣府青城山第七道人,赵正立接旨!”
赵正立,袁朝阳等人对突降圣旨满头雾水,不过依旧跪地:“贫道接旨!”
那从六品宦官正式宣读:“赦!道家圣府青城山第七道人赵正立,责令官复正四品原职,兼天师府人师席位,另追封为,河东路长宁军上轻车都尉,月俸三十贯,衣赐罗、绢、棉、麻,赐软甲,铁骑赴任,以震边境之外敌,告上轻车都尉,奉被赦书如右,赦到奉行。兴统元七年,五月十八日下。”
赵正立谢了皇恩接了圣旨,脑袋在想一个问题,老皇帝又出什么幺蛾子?是觉得自己这个乱臣遗子贱命难缠,将其撵到塞外去眼不见为净?
不论如何,圣旨已下,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反了这宋家朝廷,去东海城,有美人美差,逍遥过着修士生活,也自不其然成为前唐复国的棋子。
二是屈身北上过戎马生活。
若是孤家寡人走第一条倒自在,只是背后有个养育且受教的宗门,出了叛臣让宗门与七位亦兄亦父的师兄置身何地?
所以只有第二条路可走,不论宋家朝廷是何居心,眼下也只能如棋子那般受人摆布。
袁朝阳晓是看穿他心思,望着远去的骁骑卫队,以及久久逗留围观他们的人群,沉声道:“其实呢,当年得知你身世就想好各种后果,最不济闭山门不理世俗,不去跟龙虎武当争什么庙堂封号,过点清闲日子。”
赵正立佯装豁达咧着嘴笑:“白捡个四品官员当,还拿俸禄,一般人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呢,往后再也不用跟师兄抢铜板了,甚至还能拿余钱孝敬列位师兄,我高兴还来不及嘢。”
袁朝阳也没点破他表面的豁达,顺着哀怨语气调侃:“感情是拿余钱孝敬我们七个哈?其他钱用去何地呢?”
他瞟了眼默不作声的余小薇:“是给余家弟媳添衣裳还是添伙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