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页(2/3)
几个年轻人踏实肯干,又能说会道,带着村里人的朴实和敢拼敢闯的劲头。
柴爱花在质量上把关,最后要是剩的不多,宁可都和到一起自己吃了提前收摊,也绝对不糊弄别人,做小一点儿或者馅儿放少一点。
而且全镇统一定价,大人小孩老人来了都是一样。
这年头的东西大多有供销社统一定价,但是私下里交换的价格就千奇百怪,有的特别离谱,有的专挑老人小孩坑。
陈乔玉他们商量着不做这样的事儿,说一毛钱就一毛钱,因而大家都愿意买他们的饼。
中间陈乔玉也暗暗的把自己在现代买的东西都淘换了出去,她一人做两门生意,大家更是喜欢在她这里买了。
等到八月最后一天,大家清算总账,还上大队的面粉和鸭蛋钱,还有柴爱花娘家的炉子钱,各项油盐菜钱,一算,连姚大勇一起,六个人每个人能分十七块钱!
张永华当时就震惊了:“乖乖,我们这才做了十天不到,就能17块钱?我表弟在城里当学徒工一个月也才十七块五啊!”
他们十天不到,挣了人家一个月的钱。
陈青杨提醒道:“这还是还了本的,我们现在还有差不多五十斤面粉,和十斤鸭蛋,盐有一斤多,另外还留了十块钱买猪油炼猪油渣。”
陈乔玉翻来覆去地数着那十七块钱,其实她手里远不止17块钱了。
现代那边她有将近一千块钱,之前两元店的杂货跟袜子毛巾那些她也换了三四十块钱跟不少粮票布票工业券。
可以说她现在算是半脱贫致富了。
但这17块钱对陈乔玉来说依旧意义重大,因为这是她在七零年代,光明正大,通过自己的努力挣来的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