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页(1/2)
“萧闳此人有多少才干志向,使得孟刺史如此保举不避亲?”萧玉吉对这个八竿子打不着只有同姓联宗的亲戚实在不是很了解。但从以往孟苍舒的表现,她愿意相信他的说辞。
“他与我一样经历流离乱世,有志再造一方乐土。”
对承明公主萧玉吉来说,这样一句比千万句溢美之词都来的有用。
“他愿意离开中枢么?再微末,都是景司徒门下府衙,就算只是笔吏,也比旁的地方荣耀。”虽不懂吏员升迁的道理,可如今朝野内外谁最如日中天萧玉吉还是在天高皇帝远处仍然晓得。
更何况这位小自己两岁的那个外孙女杨姑娘眼看就要给自己当后妈了。
孟苍舒听着萧玉吉说“景司徒”三个字时略有咬牙,也知道其中缘由,他但笑不语,只从袖中抽出张纸来双手奉上。
萧玉吉不明所以,接过一看,原来是萧闳给孟苍舒的一封信。
只看前面,这姓萧的远房亲戚别的看不出来,絮叨可是一流的,又问孟苍舒良慈郡气候,再问吃食,还说这两日京师棉价低廉,要不要他买点雇人纺好送来给孟苍舒做冬衣……全然看不出是两个官吏之间的书信,倒像是妯娌亲人。
可到后面,她却耐下性子静心看了。
信上说,自孟苍舒离开,萧闳每每都想到那天两个人在京郊见钺卫英武的情景,心中感慨,觉得这辈子就要蹉跎在小小尺寸座位上,与刀笔为伴直至终老,心中再有志向也不过白白蹉跎。如今他倒觉得孟苍舒这条路虽然走得险,却是真正舒展才华之道,他也想能外任到一处县乡,做个父母官造福一方,而后声名足以借此攀涨,靠着自己的能耐本事赚下一官半职,好过如今如坐针毡却全无前程。
萧闳还说,就要到他的郎官分派之期了,家中想要打点,但并无银钱,可就算借来,也没有门路,索性断了这个念头,老老实实照顾家人才是最好。
萧玉吉看毕,折好信交还孟苍舒道:“我明白了,这件事我会去办,他既然有文辞又能做笔吏,想来书写极好,可以做良川王的太史傅,教导他求学,并为我谋事奔走,想来良慈郡一时半会儿人手是一定缺的,需他不怕苦累方可行。”
“这是自然,臣谢过公主殿下大恩。”
孟苍舒之喜溢于言表,他没有用朝廷官吏下见上时的谦称“下官”——平常他在萧玉吉面前都是这样说的;而“臣”则是各府衙内臣对长官的敬称,更为亲近,其中寓意不言自明。
他郑重敛衽震袖,为好友长揖而拜,许久都没有直身。
萧玉吉大大方方受了这份礼数,待孟苍舒重新站立后才开口:“当日你说了第一个要求,第二个却未曾表明,今日都将话敞开了说吧。”不知为何,她此时的心情也因登高而豁达不少。
“那臣就直说了……请殿下收容青郡军在郡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