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小说 > 观众心理学 > 一观众渴求理解

一观众渴求理解(2/3)

目录

长于言辞的剧作家似乎再也讲不出多少话来了,老是叫观众和读者去“想”,究竟该怎么想,想些什么,却不愿多说。曹禺知道,剧作家留给观众理解的空缺,很难用逻辑语言概括清楚,而只要把剧情背景弄明白,一般观众都能获得理解。没有创作经验的人总是不大珍视,也不大信任观众的理解,因而总是说得太多。

针对这种情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出:

新观众期望亲自从诗人和剧院那里得到他们认为重要的或喜爱的东西。他们不乐意舞台上像对待小孩似的来教导他们。新观众信任作者和演员,同时也要求他们对自己给予同样的信任。他们不乐意被人认为是愚蠢的。

因此,演员们要是斜视观众并向他们解释那些一看就懂的东西,那对他们就是一种侮辱。

在剧场里翻来覆去解释那些不需要说明的东西,简直令人难以忍受。

反过来,也有一些戏剧家不考虑观众理解的可能性,不顾及戏剧作为流动性的时间性艺术在演出过程中观众理解的紧迫性,为观众设置了过多、过难的理解题,结果成了审美的障碍。浅而言之,戏曲中典故太多或诗情过于曲折的唱词,话剧中专业性太强的内容,历史剧中过度的历史学知识,侦探剧中难于理清的案情;深而言之,某些史诗剧中超越中等程度观众理解水平的深邃寄托,现代哲理剧中使多数观众茫然不解的象征意蕴……这些,都造成了审美的隔阂。有的戏剧,观众看戏时不能很好地理解,回家后细读剧本才体会出来,这就把现场审美中的理解退缩成了阅读理解,是一种审美误置。

尤奈斯库

20世纪以来,契诃夫、奥尼尔、布莱希特、迪伦马特、尤奈斯库、皮兰德娄等西方戏剧家,都以更强的哲理性要求着观众的理解。他们为了刺激观众的理解机制,运用了不少特殊的艺术手段,都是为了用强硬的办法克服观众在审美理解上的惰性。布莱希特说:“一切都‘不言而喻、自然而然’的时候,人们就会完全放弃理解。”为此他们要中阻顺坡下滑般的惰性审美。

美学家朱光潜在20世纪30年代初曾经写道: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么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