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一千四百首歌曲同时竞争!(3/4)
不然,投入的资源只会更多,而且以音乐作品本身的主观感受为评判的话,将会更不公平。
你说好听,他说不好听。
没個头。
不如直观的看数据。
接下来。
许欣和刘晨阳便开始参观基础工作。
公司内部是有录音棚的,这里的录音棚一般是会录制一些关键作品。
绝大多数的作品.
其实还是从一些dú • lì制作人手里收的。
几千块钱的一首歌,一次会收取很多。
就好像这一轮的运作,仅仅是歌曲的成本投入,就在大几百万。
这些都是公司的资源。
这一千多首歌里,但凡只要能火上个一首,那就是纯赚,火两首,那更赚。
不过,在当下的市场里,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火的。
而且,火起来的持续度,相比以往唱片与CD的时代,也会短平快许多。
之所以很多人觉得,一些音乐商品的吃相难看,主要还是因为这红利期短,大家都想要在空窗中尽可能的多捞一笔。
“霖哥,看这样的运作真的有用吗?”
许欣的情绪有点复杂,不免问起了李景霖。
“有用,你现在不要想这些东西怎么能提升你的音乐水准,先从商业模块进行了解。”
李景霖点了点头。
面容来看,不似在开玩笑。
虽然吧,这样的商业模式,槽点很多。
但真的很好用。
事实上,能像李景霖这种火起来的方式,放在行业内,才是不常见的。
互联网是有“信噪比”的。
大量无用信息中,观众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有限。
放在音乐的传播上也是一样。
所以,靠堆量来碰运气,对音乐的筛选交给市场,从商业模式讲,这是最好的方式。
可是,若从音乐角度来讲,绝对是不好的。
这样的冲突一直都有。
但李景霖想要让两人知道的便是,作为音乐人,要做的不是与其对抗,但更不是默认这样的模式,并且顺从。
而是要找到一个尽可能好的“中间点”。
“音乐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没有商业价值的音乐不可能是艺术,而没有艺术价值的音乐,商业价值也就那样。”
李景霖的话,打消了两人的顾虑。
无论是商业,还是艺术,太过关注某一点,都是有着严重问题的。
结合来看,找到更合适的方式,这是最简单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