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只打高端局的李景霖。(3/3)
毕竟,对很多人来说,这第一时间的下意识,便是认为“任务实在是很重要,必须要由稳重的,经验足的,富有威望与地位的人才能领导”。
这样的人,往往都是在四五十岁往上。
毕竟,华夏还是有句话的。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年轻人很有冲劲儿,很有莽劲儿,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也容易给人以“不牢靠”的印象。
但恰恰。
刚刚结束会议没多久的刘敏之,突然觉得。
这《觉醒年代》.反而需要年轻的创作者们。
因为。
在这个觉醒的年代中,最先觉醒的,便是这群知识青年。
那时候的伟人们,也大多都是青年!
配乐,是最容易体现一个人,一部剧,情绪上的质感的。
更是能够带给人抽象的印象。
之所以很多主旋律作品,以往的年轻人不喜欢,不正是因为无论从叙述的角度,还是音乐的角度来说,都充满着一种“暮气”吗?
老沉沉的,哪里会有年轻人喜欢?
拍这些剧,光是给年长的人看又有什么用呢?年轻人才是未来啊。
正这么想着。
刘敏之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喂?”
“刘主任啊,您好您好,是我,《觉醒年代》的宋思文”
电话里传来了一道男声。
宋思文,正是这《觉醒年代》剧组的一员。
“啊,我知道了,是问配乐人选是吧。”
刘敏之笑了笑。
十分干脆,直截了当的开了口。
“我的建议是找李景霖!”
说到这里。
刘敏之不由得撇了撇嘴,语气多少有些奇怪。
“你说你们费那劲儿干嘛?这不是有个现成的大师吗?又年轻,从音乐的角度去描绘青年时期的伟人们,他肯定是最合适的啊。”
别说。
这一句话,直接给人来了一波醍醐灌顶。
宋思文直接就是愣住了。
还是那句话。
当局者迷啊!
许许多多人在面对描绘伟人们的作品时,往往会带有下意识形成的“刻板印象”。
那便是“老一辈”“先辈”“伟大的人”等滤镜。
所以在围绕着其创作的时候.
下意识的总会觉得,这样的题材,需要避开年轻人。
却殊不知,在带了滤镜后的描述,其实反而不真挚,容易空,而请一些阅历老道,严肃稳重的年长者来围绕创作,反而容易失去一些青年该有的冲动与朝气。
当去掉滤镜后,大家蓦然发现。
那个年代的他们,原来就是一群有志青年。
觉醒年代,一拍大腿,准备干大事.
真的是要着重“觉悟”的描述吗?
不!
事实上.那不就是凭着爱国青年们冲动之下的一腔热血吗?
在冲动的热血之后,才会在牺牲之下,有真正的情感碰撞,以及觉悟的产生啊!
这才是真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