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东西方的形与意。(3/3)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
李景霖便举出了两个来自于东西方音乐不同时期发展的例子。
去阐述古人对“艺术美”与“形式美”的实践与追求。
“比如庄子的大音希声,便曾经否认了音乐的形式美,只去追求意境,上升到哲学范畴,音乐便不是音乐,而变成了哲学。”
“又比如西方音乐史中对规则要求愈发严谨的守旧派,他们拥趸的是【音乐必须且只能为教会服务】这一理念,过度追求形式上的严谨,发展缓慢,再到复调,后来又加入了带有固定歌词的圣咏。”
“音乐结构展现了诗词结构,对现代的世俗音乐都影响极深,确实起到了统一,领导,和决定性的作用,但也否定了音乐本身的艺术美,缩小了发展的空间。”
说到这里。
李景霖便变的很认真。
扫视了一圈学生们后,严肃的开了口。
“我们不会抛弃掉历史的局限性,单纯的评价功过对错,先贤们的探讨,是为了后人的归纳总结,而不是彼此之间再次降维的斗争。”
“无论是走什么道路的先贤,我们都应该秉持尊重与认可,感谢他们为人类艺术事业所做出的实践与探讨,并且继承下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说到这里。
学生们顿时送上了热切的掌声。
纵使是教授们,也忍不住为其鼓掌。
李景霖要表达的学术精神与意思,已经是再直白不过的了。
【音乐就是音乐,公平,公正,客观,一切为的是音乐的进步。】
【不要局限于东西方,更不要局限于谁优劣,能够进步才是真理。】
这不偏不倚,对真理的论述。
哪怕会有人抱有不同的想法。
也终是会因此尊敬李景霖的。
待掌声渐熄。
李景霖便继续开口道。
“音乐的发展,其实便是从这二元对立且兼容的模式之下,相融又冲突的发展起来的。”
“所以,在到了现代音乐时,我便认为,目前的音乐发展,一定是要追求形式美与艺术美的和谐共生,在表达形式美的音乐逻辑上,也具有艺术美的意境存在。”
“这也是我要给你们讲述华夏音乐,讲述华夏音乐体系的原因。”
似乎是说给学生们听的。
也似乎是说给教授们听的。
但不管是学生还是教授。
无论是否骄傲,也无论对东西方音乐有何种不同的看法。
此时,都已经逐渐被李景霖所说服了。
客观看待,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才是未来音乐的发展方向。
紧接着。
李景霖便继续给这些国外的学生们讲述起了华夏音乐的特点。
并不是所谓的五声调式,五声音阶。
五声音阶不是只有五个音,而是五个正音为主的调式,并且,无论是霓虹,东欧,印第安,非洲音乐中,都有不同的五声音阶。
如果光从音的唱名,或是音阶之间的音高来看,与华夏调式近似的也不是没有。
之所以质感完全不一样,完全是在于音阶的用法,
举个例子。
12356音阶,和35612音阶,看似音和音的排列顺序是一样的,音也都是那些个音。
但实际上,若是开头的主音不同,在音阶创作上,仍然有所区别。
12356是宫调式,那么,35612就是角调式。
这便是华夏音乐体系中的旋宫转调。
而由于西方古典音乐的定音,是建立在平均律上的,而华夏古典音乐则是三分损益法。
所以,在定义规矩这方面,也是不同的。
同样规律的一个音,或许在两种体系下并不相似。
在现代的音乐框架之下,华夏音乐的体系虽然也在遵循着平均律,但实际上,华夏的传统乐器,有的是按照平均律调的,但也有遵循传统三分损益定音的乐器。
比方说民间的一些琵琶,古琴。
想要提升编曲能力,这些东西便需要进行了解。
现代音乐的基础,这个西洋古典音乐,古典,其实应该翻译成严肃。
classic。
古典不代表多么古,大致应该从文艺复兴的前后来算起。
因为是这个时候开始形成具体体系以及“标准化”的。
至于为什么以西方古典为基础,是因为西方音乐更注重逻辑与规范,简单形容,那就是素描,讲究的是形,复杂的结构也能够轻易剖析,这就很方便教学。
而中国为首的东方音乐更注重神似,在意境,境界上是很高深的,但不注重形,这会导致学习门槛虽然同样,但想进阶到一定深度的话,难度相当高。
至于说谁优谁劣谁先进,大可不必。
没必要贬低别人,更没必要自我矮化。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单纯只是在时间表达上不同罢了,但实则殊途同归。现如今的音乐教育也是需要详细学习中国的音乐体系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