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自私的李景霖不练琴丢大脸。(2/3)
钢琴弹一个饱满一些的音,若是不涉及延长,渐强渐弱之类的处理,单纯是一个亮音。
或许不需要你什么知识,跟着学,试一下,五分钟可以搞定。
但小提琴想做出同样的感觉。
没几年,下不来。
而且,这个“杂音”,随着乐曲技法难度的增加,即使是很多大师,也完全无法避免。
虽然说,一点点难以听的太清的杂音,无法影响大师们其他的闪光点,但李景霖认为,作为演奏者,出现了杂音,演出便是失败的。
这无疑是十分苛刻的要求。
甚至于很多小提琴家,下意识的都会认为,这样的杂音,需要尽力打磨,但无法避免。
像是笛子类,或者簧管类乐器。
偶尔出点失误,不小心破音。
是“吹呲了”。
那么,这类似的呲了.
在小提琴上,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哪怕是一些大师,在技巧难度过高的乐曲上,也会连环翻车。
之所以李景霖能成为第一人。
原因可不只因为技巧,或是情感叙事。
而是在于他在音色的打磨上,有些过于离谱了,每一场都完美的不像是人类。
十四岁解决了所有的小提琴技巧后。
七年的时间里。
完全都在打磨自己的音色,一刻未停。
即使是李景霖这样的鬼才,也得打磨七年,才能让自己勉强满意!
“右手运弓,音色,取决于运功的速度快慢,以及力道的强弱。”
“之所以难以控制,便是由于这快慢与强弱之间,是垂直关系,互相关联。”
“如何在这其中取舍。”
李景霖点击课件。
投影屏上顿时便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原因。
面对这些艺术生。
李景霖并没有从艺术生的角度去解析这个音色的问题。
而是直接开始上起了物理课,或者是数学课!
当然。
不是那种十分离谱的数据计算,也没有强行要求,你这持弓需要XX的力是正确的。
只是利用这样的逻辑。
大致的,比较笼统的去阐述了一下力度,速度这方面所带来的摩擦力,对音色的影响程度。
很快,便来到实践课程。
挑选了一名学生后,李景霖给出了一个二全音符长音演奏“渐强”的这个课题。
其实。
就是一个满弓。
拉一个八拍的长音。
然后,要求开头弱,然后渐强。
但其实。
看似简单的东西。
需要极其强大,细腻的控制力。
被选中的学生在几次“不完美”的演示下,已经开始头皮发麻了。
甚至宁可听李景霖讲述一些更难的技法,也不想和这最难做,也最简单的基本功打交道了。
“你看,你之所以渐强的速率不均匀,就是因为弱音弓速慢,力道小,而渐强的过程中,弓速的提升过快,压力的提升慢。”
“可一旦压力提升快,弓速提升慢,那可能会均匀,但一定会出杂音。”
于是。
在李景霖的示范下。
一个完美的八拍满弓渐强,体现在了众人的眼中。
简单的操作。
但是一种难以想象的情绪震撼!
不少同学们似乎重新感受到了柏林爱乐的那“神级渐强”所带来的震撼。
可是,李景霖并不觉得这就对了。
在“渐强”后。
又开始进行“渐弱”的讲解。
接下来就更离谱了。
颤弓的时候,弓速快慢变化,强弱变化,跳弓的时候,弓速快慢强弱.
然后,深扒每一个容易出现杂音的部分,然后进行讲解。
整场公开课。
几乎探讨的全部都是来自于小提琴右手上的一些问题。
不是在于技巧。
技巧这玩意。
什么断弓跳弓顿弓颤弓这些玩意.
在座的所有同学,都懂,都会,只是做出来的水平不同罢了。
根本没有必要老生常谈。
需要讲述的,教学的。
是做这些技巧的同时,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去同样打磨自己的音色。
简单比喻。
那就是“修毛边”。
可不得不说。
反而是这些,才更能让人受益。
因为,李景霖用实力证明了一件事。
站在顶点的第一人,与其他国际一线大师们,相隔了这么大的差距中。
有很大一部分。
都是源自于“音色”问题!
在技巧同样足够反人类,难以驾驭的同时,你音色差,我音色好,这就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细。
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最能影响整体的。
“好家伙!不愧是李景霖,这些简单的空弦演奏,都能让我热血沸腾?!”
“我差不多明白了什么叫做臻至化境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