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神说(3/4)
“这,这自然是在我邹家的织场里啊。”
“放你*的屁,你织场招了这么多人,运出锡山的布一船都没多,运来锡山的棉纱也一船都没多,你邹东湖雇了这么多人,是都拉回家里当佛爷供起来了吗?!”
邹望语无伦次的看着宁玦。
“佥宪,你,我,这,我要是说我都留着准备贩出洋了,您信吗……?”
“你凭空变出来的棉纱是吧?”
“到底怎么回事?!”
宁玦话音未落,身后便传来了一阵马蹄声,而后一县衙书吏勒紧缰绳在众香堂外高声道:“禀佥宪,南京来人了。”
听到“南京”两个字,被宁玦擒住的邹望这才松了口气。
宁玦一回头,这才看到的却是那个跟在胥吏身后,骑在马上风尘仆仆的张居正。
“宁兄!”
“张叔大?!”
“锡山的事是你跟太子折腾出来的?!”
张居正径自跳下马来,稽首行礼。
“宁兄,兹事体大,还是随我速回金陵吧。”
看到张居正的这副模样,宁玦也大致猜到了结果。
锡山的摊丁入亩,大抵是失败了。
张居正没有带着宁玦去金陵,而是直接到了金陵近郊的一处普通村庄之中。
只不过这村庄的管事却是一个老太监。
显然这里是天家在江南的一处皇庄,这样的庄子,在江南还有不少。
老太监带着宁玦与张居正直奔田间,宁玦这才从田间见到了朱载壡。
只不过宁玦看到的却是在田间地头不计其数操着锡山口音的佃农。
锡山寻常村镇,每家需田二十亩,在这庄子里,每户人家只耕种六亩上下,这个数字,在免除徭役、地租等开支之外,不过就是刚好可以养活这些佃农罢了。
邹望把人都弄这儿来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载壡听到宁玦的声音,有些悲怆的站起身来,看了一眼身后的冯保。
冯保捧着账本低头道:“宁佥宪,殿下命奴婢算了江南每亩地丰年、灾年的产出,摊丁入亩,怕是漏下大事了。”
“何事?”
“锡山入城佃户算上家小,约合八万人上下。”
“每丁每月需粮两石,方可养活一家五口,纵合口织之工,每月每丁需开粮一百五十斤,口织则需支粮七十斤以上,方能养活五口之家……”
“别念账了,说结果。”
“这八万人,锡山需每年至少要拿四十万石粮食供养才能保证他们不至于被饿死,佥宪,锡山要么养不起这么多丁口,要么就是没有足够的人手耕田啊!”
简而言之,这不是土地兼并的问题。
根子上还是生产力的问题。
听着冯保的话,宁玦意识到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摊丁入亩、蒸汽机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不是紫禁城里坐着一个梳着辫子的神说了一句要有摊丁入亩,天下就有了摊丁入亩。
更不是一个金发碧眼的洋神,盯着被蒸汽顶起的茶壶盖说了一句要有蒸汽机,天下便有了蒸汽机。
之所以有摊丁入亩,是因为美洲作物输入中原,从而降低了供养一个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力成本。
是因为被逼的走投无路的佃户逃进城里去之后发现自己饿不死了,而后逃走的佃户越来越多,清廷发现自己已经不能靠长腿的人头收到足够的地丁银了,所以才有了摊丁入亩。
蒸汽机亦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期为了摆脱水力资源季节性差异的必然产物。
这一切从来不是神说要有。
而是人需要有。
宁玦试图成为一个神,最终被人打败了。
“那锡山试点便失败了啊,你们上报啊!”
宁玦话音未落,朱载壡便骤然开口道:“可是锡山试点不能失败。”
听到朱载壡嘴里的这句话。
宁玦心中一股无名之火登时便冒了出来。
“为何不能失败?!朝廷既然试点不就是怕失败吗?!”
“可是朝堂之上,有多少人在等着用此事构陷宁师,构陷新法……”
闻听此言,宁玦彻底忍不住,一脚便将朱载壡踹进了满是泥泞的农田之中。
“TM的,老子忍你很久了你不知道?!”
张居正、陆炳甚至于管理皇庄的老太监,还有趴在泥泞中的朱载壡,全一脸懵逼。
大明朝开国一百八十年,有打同僚的,从来没听说有人敢动手打太子的!
别说是臣下了,就算是皇帝稍微动一下太子,都得有人上奏本劝两句。
就在将朱载壡踹进农田之后,宁玦也跟着跳进了泥泞之中。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出了问题,不想着解决问题,为什么要来遮掩?”
“遮掩来遮掩去,最后把摊丁入亩这四个字弄脏了,后人真的需要摊丁入亩了怎么办?!”
被宁玦按在泥泞中的朱载壡先是一怔,而后亦是跟着怒不可遏了起来。
“孤没错!大明还有万里海疆,朝廷开海在即,朝廷还可以去外面买粮!百姓总能找到一条活路,总比现在强啊!孤但凡是准了你在江南摊丁入亩,就从没想过有回头路!大不了我们变的慢些!”
“你知道大明有多少人吗?你以为亿兆生民只是一个数字吗?不远万里九死一生去出海,难道就为了弄几斤粮食回来成全你的丰功伟业吗?舟师的命就不是命了?即便是买回来粮,百姓吃得起吗?!”
两人就这么你一拳我一脚的打着,原本在田埂上的张居正也跟着跳了下来。
“宁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