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莫离莫笑(1/4)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东西,当然是那些捕风捉影的事情。他们并没有手脚,却凭借一张又一张的嘴,不多时就跑遍全世界。
好几个月前,知道李云水的人并不多,即使平流寺那精彩的一幕发生以后,人们也不见得有多么关心这个人。毕竟很多消息,根本无法断定真伪。或许有那么一点流传度,也只是在武林这个圈子里。
然而,当下的李云水,不管是武林,还是朝堂,真可谓如雷贯耳。
这个名字在武林中,就像一把锥子,突然从密不见光的口袋里钻了出来,大家都在议论他那深不可测的武功。
据说,早已成名的竹解,被李云水连番打击以后,终于痛定思痛、发愤图强,硬是把原本只习得半卷的游龙练了个大圆满,可在李云水手下,一招都没有撑过去。
如果传言当真,那么李云水在武林,则的确有资格,成为当仁不让的第一把交椅。
而他那绝佳的运气,则在坊间津津乐道。自古以来,那马王山天堑又有何人去过?又有何人出来过?人家李云水便出来了,去时一身伤痕,武功尽失,可回来时却神采奕奕,武功又增进不少。
这,已经不能解释为运气,更应该说是一种传奇。
这些故事经过多番添油加醋,逐渐成为坊间茶余饭后的新谈资,甚至还衍生了许多话本小说戏剧,讲述一个风流倜傥的英俊公子,于那马王天堑之中绝地反击,抱得美人归的故事。
才子佳人的事情,只是个影子就招人喜欢,更何况当世流传的那些故事的主人公,哪一个还在这个世界上?早已经香消玉殒,一梦黄粱。而那李云水如今还好好儿的活着,这简直就是活着的神话,难道不让人感到振奋?
与之相比,朝堂之上反倒一片平静。但谁都知道,平静湖面下那汹涌暗流,却是从不停歇。
那些个朝臣们在殿上,只因对皇帝敬畏有加,不敢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谁不知道当今圣上杀伐果决,从来就不走寻常路。而如今,他突发奇想,找了个民间的年轻人来做这丞相,并不奇怪。
可问题是,朝堂之上,分明还有个叫做蹇明如的丞相呢。这人二十四岁便考取进士,从县衙主事,到府州道台,再到六部主官,一路走来结下多少人缘?以至于天恩浩荡,做了十多年的丞相。
历经两朝,人世沉浮,其势力遍布塑阳,又该如何安置?总不能为了一介白衣李云水,硬生生让个位置吧?那岂不是从侧面证明,天家无情?
更何况,丞相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即使要挪个位置,往哪里挪?
虽然蹇明如多次向皇帝请辞,表示其年事已高,祈望回乡颐养天年,可皇上都态度暧昧,没有应允,甚至还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苦苦挽留。
谁又不知道,蹇明如是位居朝堂多年的权相,为人老谋深算,那番请辞,又会有多少真情?
果然,便是在得知消息以后,蹇明如第一时间又给皇帝递了奏折,言辞恳切,当真是想要回乡。
皇上不知道看没看,但始终没有回音。
这样一来,一朝不可能有两个丞相,总要有一个去一个留的,皇上又会如何抉择?这样看来,那蹇明如也的确是知趣,先上书请辞,也不至于陷入被动,不至于影响名声。
如若李云水进京,当真坐了那丞相之位,真要斗争起来,任凭你蹇明如有多少能量,也不见得会更胜一筹。
毕竟,坊间那些关于私生子的传闻,皇上难道就一点儿风声也没有听到?这绝不可能。然而,却没有任何反应,这是否也是一个信号?
而李云水的某些做法,似乎也有些有恃无恐的味道,比如他在江南启程之时,把曾经陷害他的前太子武太傅许平秋当场击杀,据说便是为了报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