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3/4)
院子东边墙角搭了一个土灶,已经半坍塌,地上有几个空罐子,里面是浅浅一层雨水。
送他们来的人只说以后他们住在这里。
几人心里满是疑问,还是先收拾了空荡荡的房子。
等搭起来的土灶烧了一罐水烘烤干,天色昏沉,赵乾才急忙忙回来。
回来后先喝了两碗水,才解了干渴。
有了dú • lì院子,初瓷和陆映青先将盐块提纯了,将熏好的鱼拿出来蒸。
赵乾几人凑在灶台旁边取暖边说今日的事。
他还交代严舒和朱章元,“你俩明日去教人砌炕,不会没关系,多实验几次,不过只给半个月时间,她俩待在房里不出,暂时不需要保护。”
搬到寨子里,邻居都是土匪家眷,安全问题比鱼龙混杂的难民聚集地好多了。
说完他还感叹,“这里的人好像对读书人都很崇拜,早知道当初不教烧炭,直接说我读过书了。”
陆映青:“那不是正常,经过南北朝,知识都掌握在世家手里,寒族掌握的书籍哪里有世家多,这时候的读书人连四书五经都接触不全,世家不仅有,还有历代家族能人的注解版本。”
“我看这个寨子管理稀松,只靠着地形优势没被剿灭,这些土匪没读过书,只凭武力逞凶,原都是底层百姓,骨子里又对读书人有天然向往。”
“不过,也不是好忽悠,朱元璋没读过书不也当上了皇帝,还是按照原计划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严舒和朱章元领着一群土匪实验搭建火炕,推了搭,搭了推,终于弄出一个不烫,烟道正常排烟的火炕。
有安装这个成功案例从山坳的难民聚集地召集人跟着学,等顺利培养出一批熟手已经过去半个月。
然后一群人在赵乾带领下向太原城走去。
*
“原来火炕是你们创造出来的。”李五郎格外惊讶。
赵乾更惊讶,“火炕在兰州遍地开花,你不是没看见,这有什么好惊讶?”
“我以为是当初太原来的那批人传开的,谁知道本就是你们研究出来的。”
赵乾笑笑道:“可不是我们发明,火炕自古就有,只是没传到咱们这来,更北边,契丹人生活的地方就有火炕了。”
李五郎在家时取暖靠暖炉,穿着厚厚皮裘,怀里塞一个滚烫暖炉,不一会儿全身就能冒出热汗来,哪怕风雪天也不会有多冷。
但暖炉哪有火炕威力大,一整个屋子都能烘热如夏。
火炕一出现在太原城引起的潮流,他初次听说,排队等着砌炕的人家都排到一个月后。
后来还是出了几支模仿队伍才满足了太原城居民对于火炕的需求。
李家老宅有不少留守的族老,这些人个个不缺钱,再说砌炕的队伍只收粮,陈粮新粮都可,这些族老觉得拿陈粮请人非常划算,族地有条件的每家都砌了两个火炕。
李五郎居住的院落也有一个,是青砖砌成,他还记得那年他度过了一个温暖如夏的冬日,哪怕后来逃难时都记忆深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