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 装备(2/3)
如果是走朝鲜陆路,反而要好几个月。
从时间上看,完全没必要。
打日本的时候,只需要胁迫朝鲜人出物资和人力就够了。
给朝鲜人换个国王很容易,但吞并朝鲜,是个需要长时间的人力物力精力投入的事情,至少现在的大明应该是做不到的。
所以这件事,大家一直都是嘴上说的凶,心里账门清。
“女真必须要灭。”
姜星火就这么个态度,随后说道:“沿着鸭绿江驻军就是了,正好看着跟朝鲜的边界贸易,反正《明朝自由贸易契约》也都签好了,每年贸易收的税,养活驻军足够,最多就是少赚点的事情。”
“成。”
现在朝鲜每年需要给大明进贡的物品,就只有水牛了,而战马之类的,都是边境自由贸易的商品。
只不过现在大明和朝鲜贸易的地方不在陆地边境,而在济州岛。
如果大明能用一部分驻军实际控制陆地边境线的话,那么朝鲜也可以在北方做交易,到时候一切物资从登莱转运就行了。
今年在军事方面这几件大事,削藩、出塞报复鞑靼、剿灭女真,基本算是在年初定了下来,接下来就是别的事情了。
“今天顺路,先去看看新式武器的进度,然后再去实地考察棱堡的防御效果。”
“徐副总裁官带路吧。”
朱棣打趣道,但这句话,却让茹瑺心头一凛。
之前一直隐约有风声的事情,这次怕是要成真了。
始终有消息灵通的人士在透漏,因为过去一年姜星火主导变法的得力,在永乐二年,总裁变法事务衙门这个机构要被皇帝刻意加强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工部兵器局跟内廷兵仗局两个机构,以前属于齐头并进的情况,同时进行各类军工品的制造,但现在整个新生的轻重工业体系,按照计划却是有了统一的管理。
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现在是皇室独资,但并没有归属于内廷,因为让宦官来管,用不了多久就会玩废掉,目前是徐景昌负责,可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包括纺织品在内,轻工业商品中,诸如化肥、玻璃、水泥、香水、白酒,计划今年统一划拨到总裁变法事务衙门。
这既是姜星火过去一年的努力做争取来的,也是随着变法进程的深入而必然要面临的调整。
总裁变法事务衙门的主要任务就是搞钱,或者说在皇帝这里,变法的最大意义就是搞钱。
因此下面的部门,经过这轮调整,大多数都是与搞钱相关的。
总裁变法事务衙门预计要扩充到“四司一所”,即包括了工业司、商业司、市舶司、银行司四个司,再加上一个单独的明报所,已经算是标准的部级配置了,跟六部差不多,说是总裁变法事务衙门,其实改名叫“工商金融部”更合理一些。
而与传统的文官衙门不同的是,朱棣这次直接给高配了两个国公作为副总裁官,且各管一司。
工业司由定国公徐景昌负责,里面包含了轻重工业各种专营商品,还有专门dú • lì出来的下一代技术诸如蒸汽机、机床的研发机构,而下游的两个军工品生产部门,也就是兵器局和兵仗局,合并成兵器局,也一起并到这里面。
之所以要让徐景昌这个勋贵来负责,而不是换个文臣来,就是因为这里面的重工业,直接涉及到了明军的武器装备生产,没办法交给文臣,而即便是不涉及这方面的轻工业,这些专营商品都属于是能生财的摇钱树,朱棣也不可能交给文臣,所以索性就合并在一起。
煤铁部门和兵器局,也算是姜星火从工部身上割了块肉下来。
至于内廷的兵仗局,反而是无所谓的,这个就是朱棣一句话的事情。
商业司是姚广孝负责的,因为水泥混凝土弄好了,明年就要开始铺路了,关于商道,还有一系列跟地方和中枢交涉的复杂事情,除了姚广孝,其他人还真不一定能弄好。
市舶司则是相当于直接把海关拿在手里,这个是题中应有之意,因为开海裕国的政策就是总裁变法事务衙门一直推进的,或者说废除海禁政策,就是姜星火一手推的,因此刚刚铺开的海贸摊子,肯定也要归他管。
最后的银行司,那就是大明银行了,这个也是姜星火主抓的业务,恢复宝钞币值以及换钞这种事情,除了姜星火,恐怕没人能搞明白。
因此,今天去参观的,其实就是刚刚整合到总裁变法事务衙门下面的工业司兵器局,由徐景昌这个即将走马上任的副总裁官管理。
只不过这些还暂时都没有公布,还得等京察的结果下来,但高层这边算是都有信了。
实际上,随着变法的逐步成功,总裁变法事务衙门的权力随之扩大,也是必然的。
只不过姜星火权威日隆,肯定也是某些人所不愿意见到的就是了。
兵器局武器试验场。
兵器局和兵仗局、铸炮所合并以后,已经搬迁到了城外的新场地。
主要是考虑到会爆炸的危险品太多了,要是一个不留神,很容易对整个南京城都造成巨大影响,天启大爆炸的传闻,姜星火可是听过的,所以这种事情,长痛不如短痛,早点搬出城来对谁都好。
而且城外空旷,也有助于进行各种武器的实验。
今天要看的新式装备,主要就是可能给京营小批量列装的棉铁复合甲,以及用低磷钢铸造出来的新火炮,还有配装了纸壳定装弹的火绳铳的演示。
进行了明军标准红色涂装的棉铁复合甲披在假人身上,呈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之前送到北京的那一批,是作为礼物给高级将领特制的棉钢复合甲,而这些才是用于真正列装给普通士卒的棉铁复合甲。
考虑到士卒的平均身高,这种棉铁复合甲的尺寸比之前棉钢复合甲的尺寸稍微小了一圈,而且整体更加臃肿了。
这种臃肿,主要是由于为了起到应有的防御效果,铁片的重量上去了,再者就是考虑到北方作战冬天寒冷的天气状况,棉片也做的更厚,因此看起来没有那么帅气,但穿着足够暖和,也拥有足够的防御力。
另外,在胸膛的位置,则是加装了由两块带弧度的半铜板拼接而成的护心镜,护住了心脏位置,防止被击穿,除此之外,还有手肘、膝盖等需要活动的重要部分也都被保护起来,再加上兜鍪,这样一套装备,全身上下可以说是密不透风,只露出一张脸。
“这种棉甲的造价,比之扎甲如何?”
“便宜的多,同样一套棉甲,大概等同于四分之一扎甲的造价。”
这其实是废话,扎甲六十斤,二三千块甲片,而棉甲总重量只有不到三十斤,里面的铁片数量只有几百片,棉花哪怕是压实了能花几个钱?只要铁片的数量降下来,成本也就降下来了。
“防御力呢?”
“对刀枪和弓弩的防御效果要略弱于扎甲,大概能起到六七成的效果,但对火铳和骨朵等钝器的防御效果要明显高于扎甲。”
朱棣跟朱能亲自上手试验了一下,五十步外,用标准步弓都射不透,抵近到了二十步,棉甲就能射透了,而弓矢射到扎甲身上还是跟扎刺猬差不多。
朱棣倒是没有太大失望,毕竟扎甲普遍都是好几层的甲片,棉甲则单薄的许多,近距离抵御不住劲弓,被射透了才是正常的。
不过如果战斗真的到了二十步的距离,说实话即便被弓矢射透也无所谓了。
而后,朱棣和朱能又对照着使用明军的制式腰刀,对棉甲和扎甲进行劈砍,光是劈砍,棉甲和扎甲的抵抗效果几乎是相同的,没有看出来明显的区别,只有换了长矛进行戳刺,才能看出来区别。
扎甲能够近距离抵御长矛的戳刺,但棉甲只有部分区域能做到,也就是甲叶比较厚重的、被重点保护的上半身躯干部分,而手臂和大腿这类地方甲片不够多也不够厚,因此长矛还是能够造成有效伤害。
如果光是进行到这里,那么棉甲显然是属于只有劣势没有优势的低配产品。
但接下来的测试,就让朱棣等人颇为惊喜了。
扎甲最惧怕的就是钝器,往往是扎甲没事,里面的人已经被砸的不行了,但棉甲的抗钝击测试,却是效果非常显著。
无论是流星锤还是骨朵,打在棉甲上面,棉甲都能有效地吸收钝击伤害,保护里面的士卒。
棉甲在抗火器方面的测试,同样效果不错。
铅弹在近距离能够有效地贯穿扎甲,但却无法贯穿甲叶更少更薄的棉甲,因为棉甲上面的另一层压实的厚棉片,能够充分地吸收铅弹的动能。
一番测试下来,朱棣对于是否选择新式的棉铁复合甲,作为北方明军的列装装备,心里也有了数。
扎甲作为宋辽金夏时期重装战士的巅峰之作,属于是军备竞赛下的产物,大家都在堆甲胄的防御质量,靠着铁罐头兵团在战场上做胜负手,如果你不把扎甲造的更结实,就会处于明显的劣势。
但如今时代不同了,这个时代的大明,周围已经没有类似于辽金夏之于宋的对手,所以甲胄的防御力只要差不多就行,不需要做到完美,完美是需要极大成本的,而列装普通士卒的甲胄,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选项是性价比。
而且,棉甲除了能够在北方进行保暖,从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来看,抗火器也是一个重要的亮点。
因此造价只有扎甲四分之一的棉甲,在抗劈砍上跟扎甲相差无几,抗穿刺上略逊一筹,但在抗钝器和火器上,则有着更加出众的表现,再结合最关键的性价比,就显得足够诱人了。
“现在京营的披甲率大概是八成,其中四成牛皮甲、二成铁甲、两成扎甲,如果二十万人都换装棉甲的话,需要多长时间?十年?二十年?”
这个问题,显然是朱棣随口问的,其一是京营根本不需要全部披甲,其二是对于冷兵器时代来说,现在八成披甲率,虽然是牛皮甲和铁甲、扎甲混合,但也已经属于精锐中的精锐了。
另外,朱棣也没问多少钱,因为棉花和铁块对于国家来说,都是不花钱的,限制甲胄生产的,就是人工数量,一般来讲,熟练工人越多,甲胄生产的速度就越快。
如果是熟练工匠单人负责手搓生产的话,通常一套扎甲,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一年能产出四套,但现实中显然不是如此,如果是集体分工协作,这个效率会高得多的多,一般一个一百人规模的工坊,一年能生产出上千套扎甲来。
“二十万人的话大概五年吧,一年能生产出四万套棉甲。”
姜星火这个答案,显然有些出乎众人的意料。
朱棣原本以为,就算是全力以赴,年产量在一万套到两万套之间也就顶天了,谁成想,姜星火直接给他报了个四万套出来。
“怎么做到的?”丘福有些不可置信。
“三个原因。”
姜星火很快就给他答疑解惑了。
“第一个原因是压实的厚棉片,这个是可以包给江南那边的手工工场来做的,女工都能完成的任务,不需要这边出人手劳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